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展览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杨斌表示,印尼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独特位置,除本土文化中民族语言和宗教传统的多样性之外,其独特性还源于历史上与世界不同文明的诸多碰撞。此次展览是印尼现当代艺术在中国一次较为完整、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呈现。优秀的现当代艺术是从历史的躯干上生出的丰硕果实,它很好地平衡了吸纳和输出的关系,展现印尼社会发展变迁,既让我们了解一个文化样态的形成,也会为我们观察和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提供有益参照。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在推进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有很多冥冥中的巧合。大概在20多年前,我很偶然获得了一本非常珍贵的苏加诺藏画集,也是在这本画集中,我接触到了印尼的艺术收藏体系。”苏丹介绍,在展厅入口放了一只眼睛,就是苏加诺的眼睛,在凝视这个历史。可以说,印尼的收藏家对印尼获得今天在国际上的艺术地位是功不可没的。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尽管在历史上印尼还受到欧洲、澳洲、亚洲等地其他国家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梳理自己的历史也有很多启发和借鉴。展览在1000多平米的空间里展出,一共74件作品,类型非常丰富,能够让我们看到并了解印尼的历史和它当下的繁荣。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杜钰洲认为,此次展览向我们展示的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涵盖了上个世纪初期的早期先锋派、上个世纪中后期的抽象形式主义与社会现实主义,以及上个世纪末至今的后现代主义,融汇了民族文化与现当代世界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全球化视野和时代风貌。相信此次展览的举办,将会对增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艺术界的友谊、交往和促进两国的共同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展览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据介绍,“热带风暴”共展出70余件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代表性作品,最早作品起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跨度近一个世纪。展览重视审美语言的多样性,囊括了素描、绘画、雕塑和视频。展览中呈现的主要作品源自印尼收藏家林运强先生的收藏,其他作品来自林大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支持。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早期先锋”,主要展出早期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这些艺术家在爪哇岛和巴厘岛开创了一种被称为“桑加”的艺术团体模式,在印尼独立前就已经很活跃。“桑加”艺术团体为作品争取展出,同时也为年轻艺术家创造学习和实践现代艺术的机会。第二部分“分歧地带”,主要展出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一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一时期是艺术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艺术家职业生涯的起点都是雅加达、万隆或日惹的艺术学院的画室和讲台。这一时期艺术讨论的焦点是“抽象-形式主义”(盛行于万隆)与“社会-现实主义”(盛行于日惹)之间的分歧。但正如展览所示,二者之间的边界事实上并不明显,也并非一直存在,不同倾向的艺术作品之间差别往往仅体现在主题和风格之中。第三部分“走向人民”,主要展出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艺术作品。这批作品描述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手法对后来的艺术家有极大启发。第四部分“交叉路径”,展出具有不同倾向和艺术立场的各类流派的作品。1998年,印尼进入后苏哈托时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审查制度,艺术家有更多机会登上国际艺术舞台,艺术发展也进入全新时期。这部分展出的艺术家已经在一个日渐全球化的艺术世界博得一席之地。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展览中的两条叙事主线一方面概括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聚焦艺术家、团体和学派,以及其间的联系来勾勒印尼艺术世界的成型轨迹。此次展览的策展角度是通过展示年代与现场地貌,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融入印尼艺术史迂回曲折的汪流之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是时代无法重复的烙印,提醒我们回顾过往的时光、关注当下的现状以及放眼未来社会将会遇到的问题。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据悉,展览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将持续至2021年7月18日。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李曼峯《水牛牧童》(局部)板面油画 104*50cm,1959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苏迪比约《俱卢之战》布面油画 100*135cm,1971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苏查纳·克尔顿《挖土豆的人们》布面油画 100*140cm,1986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尼约曼·埃尔万《古1》综合材料 73*62*10cm,1987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依西·萨吉塔《女人和香蕉树叶》布面油画 72*90cm,1990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赫里·多诺《银行钥匙守护人》布面丙烯、拼贴 141*190cm,2000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盖德·马亨德拉·亚萨《甜蜜的M》布面丙烯 150*200cm,2007年。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
portant; line-height: 34px !important;">艾林·德维阿坦托·苏纳约《地层7》着色树脂、木板数字印刷186*137cm,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