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城(装置) 井士剑
五彩龙腾(雕塑) 岳敏君
飞行器(装置) 尹秀珍
9月,上海再次成为中国艺术的中心城市——上海国际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以及一系列的外围展事,将上海变成名副其实的艺术之都。
上海双年展:贴近公众的“快城快客”
9月8日开幕的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上海美术馆门前长达47米的火车里、从草地爬上外墙的巨大蚂蚁装置下、馆内糖果包裹的家具前……甚至美术馆门口休息区都站满了人,据馆方统计,开幕式当天约有上万人参观。
正是上海这座中国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成就了这届主题为“快城快客”的双年展。上海美术馆5层展厅以及馆外草坪上,汇集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组艺术家的作品。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对展览主题的解释是:“快城快客意在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思考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每届双年展都会前来观看的批评家吕澎对记者感慨,人太多、作品太多,以至于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特别是影像作品需要安静下来完整观看,“不过快速浏览其实也是快城快客的一种表现。城市急剧膨胀,人口快速流动,我们其实一直在快节奏里生活。”事实上,双年展策划团队在作品选择中反复强调的,也是从上海出发,让作品体现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和包容性,体现这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届双年展突出的特点之一即是“贴近公众”。“我们在人民广场的老照片展吸引了一万多名市民参加。过去,就像到北京的人们要在天安门前照相一样,来上海也要在人民广场照相,因为这里的国际饭店长期是中国最高的楼。通过搜集这些老照片把上海的城市记忆勾连起来了,同时也使公众在展览中有所参与。”展览总策划张晴告诉记者。
执行馆长李磊将公众的热情参与视为上海双年展成功的重要指标——参与不仅意味着公众可以自由创作和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潜在的作用在于培养普通市民的艺术兴趣。
本届展览大部分作品都围绕着“快城快客”的主题展开,观众从作品中感受到了城市和人的关系问题: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飞行器》将拖拉机、轿车和飞机嫁接在一起,这三种连接着乡村、城市和世界的交通工具,直观地将差异与共识、交融与矛盾建成一个共同体,在宋冬看来,“我们都是来自乡村、城市和世界的移民,都是由交通工具所链接成的快客。”
“虚城计”里的虚拟体验
如何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寻找虚拟体验?展览“虚城计——2008‘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会给观众一个答案。
展厅入口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游客需要反复绕路才能找到出口;话剧《两足动物》则把分展厅变成了剧场,你可以和演员直接互动;也可以走进城市打工者居住的5平方米小屋,和他聊天。
9月7日,“虚城计”登陆上海原弓美术馆,来自全国各地的55位艺术家的作品向公众开放。因为汇聚了装置艺术、架上绘画、多媒体影像、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个展览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对于策展人来说,谁能抢先发现艺术趋势、想出好的展览题目,那他就能在策划前期抢占先机。而多媒体和影像无疑在成为新的方向——自艺术北京今年推出了影像专题,诸多拍卖公司也开始尝试影像专场。更富创新性的是本次展览基本是根据作品体量来量身定制展厅大小,艺术家不再受展览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经过“拼装”的展览空间玄机重重,观众很容易在展厅中“迷路”,但更多的则是在寻找出口的时候发现新的惊喜。
上海当代:艺术市场风向未定
9月9日下午,在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开幕仅仅30分钟后,展商索卡画廊的老板萧富元就卖出了三件作品:一件雕塑12万美元,两幅绘画10万美元。当日下午6点,记者看到很多画廊展位上的作品也贴上了红色的标签,其中大多数是当下中国的明星艺术家,比如徐冰、方力钧。
尽管艺术市场出现“拐点”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但在人气旺盛的“上海当代”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表征。事实上,为了保险起见,大部分展商拿来的依然是在艺术市场中价格平稳的知名艺术家作品,“带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价格久经考验,这也是一个对藏家负责的态度。”画廊负责人程昕东告诉记者。
虽然在“上海当代”的销售中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信用危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以及美元的疲软对当代艺术市场造成了显著影响,但实际情况是,曾经因为股市的良好表现以及财富聚集效应而热衷于购买当代艺术品的藏家们,对艺术市场的信心也开始动摇。“这是个特别敏感的时期。”程昕东告诉记者,“中国藏家的心理承受力其实很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经验。”
毫无疑问,“上海当代”的成交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市场的走向。在13日展会结束之后,来自25个国家的140家画廊的销售成绩将给中国艺术市场一个新的方向指引。(作者:朱小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