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出现,是美术史的奇迹。这位1853年生于荷兰农村牧师家庭的精神狂人,曾经做过职员和商行经济人,也当过传教士,最终皈依艺术。在短暂的37岁生涯中,他曾经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随时都有关爱别人的热情,但是却始终没有期待得到什么回报。在经历了许多坎坷之后,1880年至1886年,他先后在荷兰、比利时学习绘画,并于1886年来到巴黎,结识了修拉、莫奈、罗特列克、高更等人。1888年,他接受了罗特列克的建议来到法国南部城镇阿尔,在阳光充沛的环境下,曾经在三个月间一口气创作了190件作品。凡高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是他的弟弟提奥,他跟高更也有过一段亲密的友情。由于精神癫狂,凡高于1890年7月在心灵的空虚和对现实的失望中自杀,留下的最后遗言是:“痛苦便是人生。”
四株向日葵 1887年作
夜间咖啡馆一外景 1888年作
绿色麦田 1889至1890年作
凡高的绘画作品,大致分成两个时期。他的早期作品,保持着荷兰古画的褐色调。他创作了不少素描、淡彩和褐色调的静物,也创作了富有宗教情感的《食土豆的人们》(1885年)、带有忧郁气质的《叼烟斗的自画像》(1886年),以及1881年至1883年他旅居海牙期间以妓女西嫣为模特的《悲哀》等作品,洋溢着穿越画面的精神力量。凡高并不追求学院派所主张的准确,他几乎是在有意制造的“不准确”中进行主观情感的取舍。这一艺术倾向为他的后期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886年之后,由于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凡高的画风走向色彩的明朗化。他从印象派画家那里洞悉了色彩的奥妙,并将对色彩的颖悟转化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夕阳下的播种者》(1888年)、《马车通过的吊桥》(1888年)、《修剪过的柳树和夕阳》(1888年)、《门德鲁斯大街》(1889年)、《绿色麦田》(1889—1890年)、《阿尔的小屋》(1890年)等,凡高使用了连续的、跳跃的笔触,力求表达自然光线下的关于色彩的个人体验。
凡高对向日葵题材和星空题材有着特别的偏爱,比如他的《四株向日葵》(1887年)和《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1888年)等均为同类作品中的精品。明快的黄色、阴冷的浅蓝色,以及蓬勃的绿色,被凡高谱写成一支激荡的交响乐,成为凡高内心深处奔腾不歇的艺术热情的写照。凡高对星空的表现,带有常人不可理解的神秘,他的《夜间咖啡馆——外景》(1888年)和《星月夜》(1889年)等,画面上强烈的蓝色,以及在夜空中翻腾的旋涡图案,焕发着不为人所解读的奥秘。这种不可知的玄妙,同样体现在凡高的绝笔《麦田上的鸦群》(1890年),恐怕再没有比这种旋涡图案更能宣泄出凡高复杂的内心世界。
1901年,在巴黎的伯恩海姆画廊首次举办了凡高回顾展。维也纳诗人豪夫曼斯达尔这样评论道:“我不得不承认奇迹般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树木、黄色和绿色的地面、残缺石块铺的山丘小路、锡水壶、陶瓷盆、桌子和粗糙的椅子,各自都有了新的生命。”画家弗拉芒看过展览之后,对马蒂斯说:“爱凡高胜过爱亲生的父亲。”有意思的是,生前创作了2000件作品并只卖出过一件作品的凡高,在去世百年之后,屡创艺术市场的高价。比如他的《向日葵》卖价为4000万美元、《鸢尾花》为5390万美元、《加歇医生》为8250万美元,这是凡高在生前无论无何都想不到的。(本文所配图片均为凡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