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家人证伪的藏品
最近,98岁高龄的国宝级学者季羡林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这次,不是因为他的学术观点,不是因为他的病情。而是来自拍卖场上署名季羡林藏品的几幅拍品。
事情还得从季羡林的朋友一年前参加的一次拍卖会说起。
张衡:哪能袖手旁观
季羡林有一位朋友叫张衡,山东大学的教授,他是一名收藏爱好者,还在北京开设了一家美术馆。在《季羡林自传》曾有关于他的一段记载:“张衡,是我山东大学的小校友。对于我的事情,张衡无不努力去办。”
2007年4月27日,张衡参加了“北京金兆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拍卖会上,他发现了季羡林收藏的16幅书画作品,包括费孝通、吴祖光、臧克家等名人的书画作品。北京金兆艺术品拍卖公司印发的拍卖图录册标明:“季羡林上款,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季羡林上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的受赠人是季羡林,“同一藏家友情提供”说明这些书画的卖主是同一个人。
张衡拍下了14件,成交价共6.1万元。此后,在北京举行的几次小型拍卖会,又发现了10多件季羡林的藏品。张衡陆续拍下了10件,成交价共计1万多元。
张衡说,不管季羡林的藏品是否属于被偷卖,自己都应该和北大打招呼,提醒学校加强管理。他给北大校办通了电话。“校办很客气,表示要通知有关方面,还留下了我的电话。”
但是,北大校办没有给张衡回话。
10月28日,季老对新华社记者唐师曾说,他‘从未授权任何人处理自己财产’;并说:“此事很多人都知道。”后文还补充说,“季老说他‘不缺钱,没有拍卖的必要’”。
季羡林的藏品
据季先生的弟子钱文忠透露,季老收藏的字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的藏画,这些在季老看来是不可再生的,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季老已经宣布全部捐赠给北京大学,并且编有完整的捐赠藏品目录。
被拍卖市场叫拍的“拍卖品”,是藏画的第二部分:季老家中保存的、纪念性质的私人藏品,由当代名人所作,赠送给季老,这些名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目前仍然健在,这些画季老一般都放在家里。据季老前任秘书李玉洁老师回忆,这些当代字画共打包了184幅,分为三箱,第一箱100幅;第二箱60幅;另外24幅因为太长太大装箱不下,打成了一个捆。李老师说,这些画都在其退休的时候转给季老的现任秘书保管。
在北京金兆拍卖公司亮相的季羡林的藏品,都出自这184幅。在唐师曾的博客里还贴出了他自己拍摄的三幅于2007年4月现身北京金兆艺术品拍卖会的藏品图片,分别是季羡林收藏的黄镇、朱霖给季老祝寿的国画《松鹤延年》、吴祖光书法和臧克家书法。据季老前任秘书、追随季老50余年、现年81岁的李玉洁老师回忆,因为《松鹤延年》太大,当年是她扛回家的。
北京金兆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原艺术总监崔贵来表示:“送藏品来的是一位四五十岁的男子,称东西是朋友转让。男子曾说自己是大学老师,有点口音,好像是石家庄人。”
张衡说,在季老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藏画突然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其秘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季老的秘书
季老近年来的秘书叫杨锐。
据张衡透露,10月16日,季老写信给北大领导:“经过仔细的考虑,我认为,像我这样什么实际工作都没有的人,有一个所谓秘书是多此一举之事。建议取消。”
同一天,他又加了一封:“杨锐女士太辛苦,她有一个家庭要管理,还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我实不忍心看她每天还要到医院来。我们多年的合作还是顺利的。我永志不忘。”
10月20日,季羡林手书了一份证明:我从来没有委托任何人拍卖我收藏的字画和其他物品。因为我并不需要钱,上述流言,别有用心,请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有消息说,事情发生后,11月3日,杨锐被正式更换,新任秘书也于同一天由北大一位副书记带到北京301医院与季羡林见面。
张衡表示,由于拍卖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拍品来源的详细信息,他已向北京海淀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报案。
北大:并非真藏
11月5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在学校官网发表声明,声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
声明中说:“我校对有关季羡林先生私人藏品外流拍卖的消息高度重视,学校已成立工作小组展开调查,并按照季老的要求,对其收藏正在逐一进行清点登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
声明指出,根据季老意见,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我校工作小组正对此进行调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
对于现身拍场的季老收藏品,北大有关人士表示,这些藏品真伪未定,需要进一步鉴定:“根据张衡提供的图片,他拍得费孝通先生题赠季老90寿辰的大字篆书,非常精美,但据其所知,费孝通先生时年已过90高龄,目前查到费老85岁时所作的书法,笔迹已经颤抖,而这幅作品遒劲有力。此外,在网络上公布的臧克家先生给季老的贺寿诗,题‘雅正’,‘雅正’是赠字时候用,不是贺寿,贺寿应写明多少大寿,所以很难让人相信是真品。”
艾青妻子在看到复印件中艾青的书法作品后对北京媒体表示,这幅作品可100%肯定为假的:“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假的,艾青和季羡林没什么交往,从字迹来说是假的,从年代上来说也不可能。”艾青儿子艾丹也认为,艾青比季羡林年长,不可能称季羡林为“羡林师”。
对于杨锐,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不能算是撤换,现在学校认为最重要的事还是照顾好季老的生活,所以增派了人手照顾季老。如果杨锐真的与藏品流失事件有关,那么在北大的清理调查工作结束后,自然会给大家一个说法。
张衡:四点质疑
在张衡的博客上标明着一行字:本人不接受采访。面对北大的声明,张衡是在其博客上发表观点的,他认为此案还存在四个疑点:
其一,既然字画未外流,季老为何声称“丢画两三年了”?
其二,季羡林在美国的孙女季清近日致信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明确提到:“爷爷的收藏被盗卖的事件,我其实早已知悉。”而季老学生钱文忠也在博客上指出:“事实是,先生的一些藏画流入了拍卖市场,并且已经被人购得。”北大方面是否认为,季老爷孙两人连带钱文忠、唐师曾等都被忽悠了?
其三,北大既然认为那些字画并非真藏,证明无论拍卖公司或购画者兼报料人张衡都上当了。要知道,那些上款为季羡林的字画可不止一幅,而是数十幅之多。真要都是赝品,这可是一宗大案了吧。那么,北大是否应该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
其四,倘若拍卖品非真藏,只能说这批“赝品”不仅蒙骗了拍卖公司和张衡等人——且不说张衡自己开设一家美术馆——连钱文忠等人也看走眼了。钱文忠在博客上明确认为:“唐师曾先生拍摄的画作,毫无疑问,全是真迹。”季老前任秘书李玉洁也指出,其中3幅书画她曾亲眼见过,其后又亲手交给继任秘书保管。要说其中有几幅赝品还比较可信,全是假货且一路让这么多人上当,可能性微乎其微。
钱文忠:难以理解
季羡林先生的弟子钱文忠教授表示,对于此事他有两个方面不理解,首先,北大发表的声明让他难以理解,不足以解除大家的疑虑;其次,张衡迟迟不拿出画作原件进行鉴定,也让他难以理解。
对于北大公布的季老画作“尚未发现外流”,他表示这个说法既没有标明季羡林先生具体的画作数量和目录,也没有说明这一说法是如何调查得来的。他认为北大的工作应该更加坦诚、透明。同时他认为,张衡迟迟不拿出作品鉴定的做法,超乎常理,也让他很难想象。
对于北大表示“根据季老意见,当代字画,并非真藏”,他表示十分费解。他介绍,之前见季老时,季老曾经提到画丢了有两三年,他早知道此事,并对此事提出“冷静稳妥,查明是非”的方针。
至于这批画的真伪,他认为他所看到的唐师曾发布的三幅画是真的。因为这些画的作者和季羡林先生来往亲密,在季老家中也曾看到吴祖光、臧克家两件作品,同时又有季老前任秘书李玉洁老人的证词,所以他个人判断这三幅画是真的。
至于艾青和费孝通的作品,他怀疑这两幅画的真实性。因为据他所知,两人均和季羡林先生没有太多来往,艾青画作上的上款有悖常理,同时他也尊重艾青家人的说法。他表示这批画很混乱,不排除有一些是赝品的可能。
北大:藏品未外流
11月9日,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表示,学校受季老的委托,对季老在其家中保存的字画逐一进行清点登记。清点的结果表明,秘书杨锐保管的季老藏品并未外流。
发言人说,根据季老意见,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工作小组注意到,已经有媒体就某些人手中的字画进行了调查,并证明其中存在赝品。工作小组也接到有关人士的书面证言,证明某些字画系非常拙劣的伪作。有关专家、季老的部分学生等人士也认为,这些字画无论从内容、题款细节还是作者与季老的交往情况等方面看,都完全经不起推敲。
据报道,工作小组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协助。现已查明,部分媒体所报道的曾于2007年拍卖“季老部分藏品”的“北京金兆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16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彩各庄村2号,法人代表马淑琴。
工作小组前往怀柔区进行了调查。根据庙城镇彩各庄村村长介绍,该村根本没有“马淑琴”这个人。在庙城镇工商所的查询结果表明,该镇既没有这个公司,也从未听说过“马淑琴”这个人。
工作小组还根据网络查询的结果,前往该公司所公布的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41号”调查。该处系一居民小区。经向小区物业查询,曾有人在该小区租房做字画生意,但早已搬走。
这位发言人说,季羡林先生是北大师生所共同尊敬的学术大师,北大将始终尊重季老意愿,妥善安排好医疗照顾和日常起居,为他舒心愉快地生活工作创造条件。北大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协助,深入调查该公司的有关情况,查明事实真相。
季羡林:“一笑了之”
刚刚担任季老助手的蔡德贵(山东大学教授)表示,季先生现在身体非常好,思维很清楚:“在口述历史的时候,一些时间地点他记得很模糊,但是事情的情节记忆很清楚,这也很正常。”
据了解,季老每天晚上8点多入睡,早晨6点多就起床。
蔡德贵说,他和季老在一起,季老经常幽默不断。有一天北大一位学术项目的负责人来访,一进门就问:“季老你还认得我吗?”季老笑着回应:“我怎么不认得你啊,我又不是现在就目中无人了。”
蔡德贵教授曾经表示,季老对这些事曾说了八个字:“认真对待,一笑了之。”
《中国青年报》对此曾经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古云:寿多则辱。这样的话太直截,好像对于垂垂老矣的人不大尊重,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真理性。”
信哉,斯言。(作者:杨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