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3日上午,“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还未开始,市文化馆大厅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陈列早早地摆放整齐,已有一些市民走进馆内参观欣赏。在馆厅内一角,一个展柜内陈列着不少乐器、乐谱,有叫锣、手锣、号筒、芦笙、昆曲谱等物品。一位男子走近展柜,看得特别仔细,当他寻来物品的主人《五梅花》传承人谢云松,立刻提出了疑问:“这本谱好像并不是《五梅花》?”他的疑问立即得到了证实,谢云松看了看展柜回答说:“你说的没错,这本是从前新人结婚时朗读的一本小册子。”
这场小“骚乱”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确认后,发现原来是放错了标牌,经过更正终于平息了“风波”。这位男子叫杜劲生,是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并参与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民间舞蹈普查工作。当天,他又将增加一个新的身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的专家。更正了名称后,杜劲生强调说:“我们陈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经得起推敲。”
6月13日上午,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立仪式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正式成立,专家组顾问2人,专家组成员10人。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专家都是长期从事海宁历史文化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美术、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等领域掌握专业技能,作出过突出贡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去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门类众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想要进一步做好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急需专家组的‘加盟’。”
据了解,《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工作职责》也已制定出台,职责规定非遗专家要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制定、重大非遗项目投资等方面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和建议,定期参加座谈,开展非遗保护状况调研,参与非遗书籍编撰、出版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编辑: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