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这些技巧是建立在熟知这些技巧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深度的领会,是很难运用自如的。书法的艺术性其实是见仁见智的,王羲之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究竟经过了哪些思考没有人知道,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书论和后世之人的理解之上去探索一些规律。
这就是我们这个专栏开设的目的,将王羲之的基本笔法串成一条线,让你在写王羲之《圣教序》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能够看懂王羲之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的原因。从而下笔有误,临帖有据,而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抄帖,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今天谈王羲之笔法中的“撇”笔。这个“撇”笔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一般可以分为:
长撇、短撇、启下撇、弯头撇、兰叶撇、弯曲撇、组合撇
下面我们一一列举范字,对以上的撇笔进行详细分析!
长撇
长撇在楷书中写法几乎是一致的,但是在行书中的变化有很多种,很多时候存在着即兴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些变体,增加了这个字的灵巧之势。
比如下面的这几个字:
这个“尤”字在《圣教序》中因为笔画比较少,所以王羲之写的比较粗重,上边两个绿色的圈,表示起收的承接关系,写的时候要将这种笔势带出来,这个长撇很关键,有一个随机的出锋,这种锋增加整个字的一个灵巧性和与整体衔接的一种态势,同时与右边的出钩也有一定的呼应作用。
这个长撇可以出钩,也可以不出钩,我们再来看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在正产的书写撇画并不是很长,这里王羲之将其变形成为了一个长撇,其收笔的位置甚至与“口”字下方持平。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旨在突出这一长撇为主笔的特性。
上面讲到了长撇出钩与出尖的状态,其实长撇不止有这两种形态,还有收钩与回扣两种状态。
比如下面这几个字:
这个“者”字结构很有特点,是一个“以斜取正”的典范,关于“以斜取正”的写法请看31号写的一篇文章,是免费的。里面论述到了《圣教序》中的许多“以斜取正”的。
比如我们常常讲到的这个“序”字:
这种写法乃是收笔出锋,笔画缓慢由细变粗,出现了一种立锋的状态。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个字“立住”,增加这个字的挺拔之势,从而显得不油滑、不轻佻。
同样的字,比如这个“迟”字:
这个“迟”字的特点同“序”字是一样的,也是为了将字势立住,从而使整个字的架构的变得平稳。
短撇
短撇在楷书中的形态也比较少,写法也较为单一,到了王羲之的笔下可以有很多种的变化。
这些变化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平而短”,一种是“侧而短”。
平而短的字我们看“乎”与“千”字。
这个“乎”字,短撇是平而短,跟楷书中的类似。
上面的这个千字,几乎跟欧阳询的楷书一致,欧阳询的楷书取法于王羲之,从这里就能可见一斑了,其左短右长,左低右高的造险态势,跟王羲之如出一辙。
另外还有一种撇,是侧而短的撇:
比如下面的字:
这个“化”字就是短撇,斜而短的一个代表了。
这个“彼”字也如出一辙。既有补白之效,又有造势之效。
启下撇
启下撇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笔势连贯起来。顺势承接、顺势出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这个字的一种放射感,同时增加这种字的感染力。
比如下面的这个“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