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字面理解“随字变转”。随:即随着;字:即汉字;变:即变化;转:即使转——大意:随着汉字的变化进行书写。
再来看张怀瓘对“随字变转”的注释: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大意:《兰亭》中“岁”和“年”一个在下,一个在上,都有竖笔,一个写成垂露,一个写成悬针;十八个“之”字都不一样。
张怀瓘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字举例,前半句说的是笔画,后半句说的是单字。无论是说笔画还是单字,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先卖个关子。
《兰亭》“岁”和“年”都写成垂露不行吗?又或是都写成悬针不行吗?行,又不行。若仅是为了让别人认读是可以的,然而,上升到书法层面是不行的;十八个“之”字都写一样不行吗?其实,这个与“岁”和“年”同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笔画,一个是单字。
无论说什么,都在围绕着三个字,那就是“不雷同”。“不雷同”是书法约定俗成的东西——一幅作品中,凡出现相同笔画或相同字时,皆会使用不同方法处理——这也正是那个“共同点”。
按照这个要求,那么哪个笔画该写成垂露,哪个笔画该写成悬针呢?这个问题要用“随字变转”来回答:若上一个笔画作垂露,下一个笔画就作悬针,反之亦然。换言之,没有谁该和谁不该,结果等于:下一个笔画的状态取决于上一个笔画。
那么,相同的字该如何进行变化呢?其实,理解笔画的变化后,单字也就不攻自破了——下一个笔画的状态取决于上一个笔画,因而下一个字的状态便取决于上一个字。
大家应该都见过集古人字的作品,虽然单字很好,但连贯性很差,并且整体显得呆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张怀瓘所说的“随字变转”。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笔画变化是因为用笔不同产生的,而单字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取势”后,所产生的不雷同。当然,不雷同的前提一定是自然书写,不是刻意做作。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书法用笔十法》之九:随字变转。
最后,回到开篇那个问题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厉浅揭、量体裁衣……这些词的共性是什么?共性是:没有固定标准,皆随人、事、物变化而变化。
连同本文,加之去年所讲第十法“迟涩飞动”,张怀瓘《书法用笔十法》到这全部解析完成。在此,二小书法(王呈祥)感谢各位书友的阅读。之后会有更多的书法、绘画内容进行更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