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神韵”“神似”,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态,多强调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
到现代社会,水墨画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从宇宙太空到自然景物甚至到昆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水墨画的题材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符号象征体系,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个体化。水墨画的走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基础,融人西方绘画元素,走一条融合中西的创作道路。另-类是只使用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纸等媒材,但画作观念上完全摆脱传统绘画的影响,完全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来进行创作。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南唐灭亡后,他进人宋朝为官,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并与范宽、李成被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现在流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作近十幅,有《潇湘图》卷、《龙宿郊民图》轴、《溪岸图》轴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董源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董源画法的丰富性。他的山水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一百多年的争论和试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水墨画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随着中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在进人21世纪后,水墨画以其独特的魅力表达着我们日新月异的观念和感情。
什么时候将画院考试纳人科举考试之列?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画院,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中国后成立了輸林图画院,并将画院考试正式纳人科举考试之列。
宋代画院的兴盛同统治者对艺术的热爱密切相关。宋徽宗赵佶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家,他对绘画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支持并倡导画院的发展,要求画家把握绘画对象的“情态形色”,尊重绘画对象原来的形象,并认为作品不能只是模仿前人,要学会创新,有自己的思想。
传说,有一次,赵佶要求画院的画师画幅孔雀开屏的画作。画师画了好几次,他都很不满意。最后身边的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屏的时候应该是要抬左腿,但是西师每次画的都是抬右腿。”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赵估对画作真实感的要求。
翰林图画院最兴盛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年)。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画院结构日趋完备。作为宋代的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是当时绘断界的权威代表,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
宋代翰林图画院画家的选拔方式十分独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宋代邓椿所著的《画继》一书,有这样的记载,宋代宜和年间,画师如果想进人画院,就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画师。考试的方法也很独特,考试的题目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随便找一句诗,应号的人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听到的文字画成一幅面。这种考试方法对创新思维的要求是很高的,画家所作不但要符合题目要求,而且必须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否则便不能被录取。所以,翰林图画院画师的画技都是相当好的。
知识小拓展:
北宋灭亡后,南宋统治者在杭州重建了翰林书画院。大批画家纷纷南渡,来到杭州,如李唐、李迪、刘宗古、张择端、苏汉臣、朱锐等。这些画家的到来刺激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使南北社会发展日趋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