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李苦禅中国画理论析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127
核心提示:2018年11月以来,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多家单位有序开展了纪
 2018年11月以来,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多家单位有序开展了“纪念李苦禅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法古禅心——纪念李苦禅诞辰120周年艺术展”,到《百年苦禅·李苦禅绘画艺术研究》论文集首发式及研讨会的举办,系列活动一以贯之地以“纪念李苦禅、研究李苦禅”为宗旨,学习苦老继承传统的艺术精髓,挖掘苦老艺术创新的当代价值。本版特刊发两篇李苦禅研究活动的后续成果,文章对李苦禅大写意精神进行了更深入的当代诠释。

  2018年,山东省美协还举办了张朋、岳祥书先生的纪念活动。根据山东省文联的统一部署,山东省美协还将在重要历史节点继续举办郭味蕖、于希宁、黑伯龙等美术大家的系列纪念活动。展现老先生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成就以及在山东美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并由此更好地梳理齐鲁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苦禅是近现代史中一位很独特的画家,他早年曾跟随徐悲鸿学习西画,后又拜师齐白石,在自己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世界中,延续输入了新的笔墨样式,在画史上卓然独立。本文借助李苦禅述、李燕和郝之辉著《李苦禅讲写意画》,刘曦林主编《李苦禅纪念文集》,李燕著《苦禅宗师艺缘录》,及散见于其书画作品中的题跋等文献,通过对他的“人格”与“画格”论、“文明自尊”论、“先画速写”论、“大巧若拙”论、“有意无意之间”论等有关大写意理论的考察,阐释其对传统画论的继承与发展,并进一步探讨其画论的开拓性价值。

  “人格”与“画格”论

  李苦禅有关中国画的理论,首先应是对人格与画格关系的理论阐释。在他看来,一个画家“必先有人品而后才有画品,因为艺术是作者人品、思想、性情的自然流露,甚至是无意中的流露。一切虚伪、卑劣的心术,庸俗的思想,皆与真善美的艺术格格不入。在艺术之外过于精明者,其画总不免有浮华、浅薄、拘谨、凝滞与哗众取宠之气息,这是内在气质使然”。他有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画格下笔无方。”此外,他在电影文学剧本《徐青藤》前言中亦有过类似的表述:“艺术——绘画,乃作者心灵之体现。故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画格下笔无方,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在画史中,画格一直作为品评标准存在。就李苦禅的此番论断,其中所提到的人格与画格的关系,已经从以“品”为标准的评判,上升到以“格调”为标准的文人画品评范畴。正如其在85岁时所书“世事能成多俱癖,人非有格不堪贫”,它是强调画的格调高逸,是画家思想的体现。作为直接把画格与人格并列论述的画家,李苦禅的见解是独特的。

  “文明自尊”论

  “文明自尊心”是李苦禅提出的有关画家修养与文化自尊的理论,他认为:“中国文明最高者尚不在画。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哲理,那是老庄、禅、《易》、儒。故倘欲画高,当有以上四重之修养才能高。了无中国文明自尊心者与此无缘,勿与论者!” 此外,李苦禅在1962年书写有“中国画驾于世界之表,而不识者见之寒心吐舌,伤哉”的手迹。

  由此可以看出他所强调的两方面内涵:一是中国文明自尊心的重要性。这显示出苦禅先生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自信;其二是中国文明的各艺术门类皆有价值,画家必须因循之。这既体现了“形而下”的层面的技巧修为,更是“形而上”的素养层面的体现。

  李苦禅的此番理论,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其所言的“文明自尊心”,是建立在民族智慧基础之上的,画家创作所依托的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依托,更是画家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

  在画家修养方面,李苦禅认为:“作画入手全靠有形迹可寻的法度(意在其中)进步,这是‘形而下’的功夫;再往后发展就要靠‘悟性’了,这就是艺术思想的功夫,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涉及美学、哲学,这阶段就是‘形而上’的功夫。”这些论断,与清代松年所讲的“多读古人画,如诗文多读名大家之作,融贯我胸,其文暗有神助;画境正复相似,腹中成稿富庶,临局亦暗有神助,笔墨交关,有不期然而然之妙,所谓暗合孙吴兵法也”的说法一样,都是在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先画速写”论

  在大写意创作问题上,李苦禅有个着意强调的问题,就是要把速写作为中国画创作素材积累的手段,并作为写生的基础来展开论述。他曾言:“多画速写,别间断速写。我早年是学西画的,从徐悲鸿炭画课和西画系人体画课中打下了写生的基本功底子,以后学国画时便容易从写生入手,并且非常得力于速写。不过,速写绝不是目的,有不少人在速写上很有功力,却一辈子也画不到宣纸上去。为了留住速写感受,我往往在速写回来之后立即进行笔墨练习,在宣纸上反复琢磨,久而久之,就能用笔墨深入地表现自己的速写体会。”

  在他看来,速写作为中国画积累素材,是强化基本功训练的手段。此观点是他建立在早年西化教育背景下的看法,显然是受了其师徐悲鸿先生“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的影响。

  对于画速写的方法,他认为:“画之初要注意物性,画到一定高度就要灵活变通。”可见,在李苦禅看来,对于物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其提倡写生的首要目的。同时,在李苦禅的眼中,“绘画要重视‘外师造化’。造化——大自然、生活,本是艺术的不尽之源”。但是,李苦禅还强调:“不要单纯地画速写,要多看多体会再画。别傻画,有时要观察对象许久才动笔去画,这样画的东西才是活的,生动的,而不是博物图上的。”

  通过李苦禅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强调的写生,是传统画论中“师造化”的过程延伸,也是一种内心对自然万物整体把控基础上的有序梳理,其目的是期待自己在作品上能够“得心源”,进而创作出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基础,是写意情怀得以表达的过程。

  “大巧若拙”论

  李苦禅对于大写意花鸟创作有着独特的看法,他提出“先巧后拙谓之大拙,先拙后巧谓之大巧,大巧大拙相差无几,此中微差者便分清与浊耳”的理念。他认为:“大写意不求小巧而求大巧,大巧若拙。”可见,李苦禅在把绘画的最高规范界定成“大巧若拙”,这是在强调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大写意的最终呈现,他曾经讲:“清秀其中,浑拙其外。谨严其内,宽舒其表。大处著思,细部描俏。色浓墨饱,不事干渴。若得精微,守此规条。平气静思,落笔准、狠、稳,舒展丰润。脑无古今人,自然雄奇新。常以小作大,便是陈出新。不使成定规,自无胶柱琴。”在画面布局上,他还讲:“画上要敢于有大疏大密,但密处也要透气,疏处仍不可太空。矛盾造成了,方谈得上构图的气势。”

  可见,李苦禅“大巧若拙”的理论,强调了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感悟素材,并在自己脑海提炼后再落实到笔墨中的过程。这是因为画家只有反复提炼自然之美,做到胸有成竹,才能通过对物象的表现展现自然万物的神韵。

  “有意无意之间”论

  作为齐白石的弟子,李苦禅继承了齐氏“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提出了“有意无意之间”的见解。他曾讲:“在大自然中要注重培养丰富的形象感,以便在绘画中有意无意地‘移花接木’,综合创造。如在画浓墨荷叶时加进了烟云浩渺的感觉,则可以在荷之外别有一番‘墨渖犹湿的生机’,而这种画外之妙常是不自觉而出的,若一味刻意求之,则‘形迹尽露,气滞神凝,绝无气韵可言’。过分强调任何技巧之妙就必流入耍弄技术而脱离内容的邪路之中,这是‘偏执见’的结果。因此,掌握这‘有意无意之间’方入妙境。”在这里,李苦禅先生所言的“有意无意之间”,是在讲艺术构思与创作间主观意识对创作目的性与机缘性间的巧妙结合问题。此间的“有意”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画家本身在主观世界中可以把控的部分,更是画家在艺术创作前期有目的性的构思过程,也就是前人所言“意在笔先”的过程。

  总的来看,虽然李苦禅没有理论体现完备的鸿篇巨制,但从以上散见于其亲属及弟子所整理的纪念文集及谈艺录,亦可解读出其大写意理的独特处,也正因为其在理论上的“述而不作”,这就更需要我们后来者知其人、读其画、研其论,并从中发掘出其在大写意花鸟画理论方面的独特贡献,并在今天的创作和当下的美术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视域。

  (作者褚庆立,系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青年美术评论家 )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