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

陈履生:一明一暗搅动艺术市场乱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0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搜狐文化:林风眠成为艺术学院教学、美术馆展览收藏、艺术市场交易关注的焦点,请问他的突出贡献及市场价值在哪里?美术馆在收藏研究林风眠的重点在什么方向?

  陈履生:林风眠的贡献在于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美术创作方面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融合中西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魅力,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市场价值因为他的学术和历史的意义而表现出持续发展的力量,能够持续发展,尤其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知,并能够在美术史上不断提升其地位,正体现了林风眠这位20世纪中国画坛上的大师所具有的没有可比性的价值。

  美术馆或博物馆在收藏方面的重点,首先应该了解目前林风眠的市场状况,在画家去世之后市场混乱的情况下,美术馆或博物馆应谨慎收藏,因为美术馆或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这里不是拍卖行,不像拍卖行那样是一个考验观众的场所。这里应该向公众负责而以保真为原则。无疑,收藏是有机缘的,在失去画家及其家属或相关可靠人士捐赠的条件下,通过市场获得几幅的林风眠的作品,其意义不大。因为,这有限的数量,或者存有争议,很难与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收藏相抗敌。如果美术馆或博物馆因为展览工作的需要,可以通过向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商借作品的方式来实现。

  搜狐文化:从苏富比涉嫌拍假“林风眠”《渔获》到其弟子潘其鎏欲回国诉之公堂,再到柳和清收藏林风眠作品遭质疑, 您认为与“林风眠”作品收藏及艺术市场交易的几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谁?您对他们各自收藏的“林风眠”作品有何评价?

  陈履生:关于“林风眠”作品收藏及艺术市场交易的重要人物,现在有很多。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这一明一暗搅动了市场乱局。明的可能是一个人,但后面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明的可能有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当然暗的故事就有更多。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在对画家本人的鉴定都失去信任的今天,那还有谁可以信任?作为与这个市场相关的人(鉴定家、专家、学者等等)都不能保真的今天,要寄希望于在画家故去之后的市场上作品的保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买的就是心跳,买的就是信心,好像信鬼神一样,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是今天的现状。潘其鎏也好,柳和清也罢,重要吗?比他们重要的还大有人在。重重的质疑,自有其道理。为什么人们不质疑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林风眠收藏,而质疑同为上海官方系统的上海美术馆的收藏,因为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收藏来路正。来路不正即使是真的,也存有几分疑惑,因为艺术创作不是机器生产,可能受制于身体和情绪的状况,因此,所谓的“真”也有可能的变形而反映到各路人马的疑惑之中。冯叶当然重要,她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关于林风眠的事情,但是,也有许多别人知道而她不知道的林风眠的事情。

  对于他们的收藏不作评论,有人质疑了,基本上可以说明那些之所以成为疑点的问题不是可以编几个故事可以解释清楚的——因为这些故事往往是耳熟能详。
  搜狐文化:对香港《明报》报道柳和清收藏“林风眠”作品的文章及相关图片中,您对此文从林风眠作品风格及柳和清在四十多年前,为什么没把这批画拿出来;四十多年间,究竟有谁看过这批画等有何观点?

  陈履生:媒体是市场的帮手,也是赝品的帮凶。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说成是假的,已经司空见惯。以娱乐的方式展开艺术市场的媒体实力,正成为今天媒体与市场的一个特点。40多年前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柳和清一人身上,此前著名的石鲁的故事,基本上同出一辙。现在市场上听故事的人多势众,因为只要故事情节动人,自圆其说,基本上可以说动那些喜欢听故事的人。而喜欢听故事基本上是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天性。听故事的人基本上不懂画,或者知之甚少。而编故事的人大体都能契合听故事的人所知所懂的那一点知识,往往一拍即合,随后就是有钱的掏钱,没钱的吆喝,这已经成为当今的市场奇观。

  搜狐文化:从拍卖会及数据上显示,名家作品越拍越“多”, 仅林风眠在2010年4月份就有78件作品上拍,此现象除了表现林风眠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拥有一定程度的收藏、购买群体,是否也相应的表现了部分小拍中作品的真伪性有待鉴定?该如何鉴定?

  陈履生:有待鉴定的不仅是小拍。如何鉴定?没法鉴定。

  曾经有人提出“书画鉴定要科学,要有科学根据,要由鉴定专家说了算”——非常搞笑的是,这是由造假者提出来的。按常情常理,这一说法没有什么毛病,理所当然。可是,细细想一想,书画鉴定的“科学”在哪里?“科学根据”在哪里?“要由鉴定专家说了算”也没有错,可这往往是在市场上针对家属的,因为家属不一定是专家。然而,“鉴定专家”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拿鉴定某当代画家的画来说,是玉器、瓷器、青铜器等的“鉴定专家”说了算?还是由宋画、元画、明画或四王、石涛、扬州八怪的“鉴定专家”说了算?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会得出绝然不同的结果。显然,“鉴定专家”不是万能的。而那些顶着“鉴定专家”的名而讲得头头是道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专家。毫不讳言,在当代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内,存在着巨大的“专家”黑洞。很多人利用这个黑洞,并利用这个黑洞中的不分青红皂白,以“专家”称谓来浑水摸鱼。在“专家”的光环笼罩下,一切显得是那么“合情合理”,而在经济利益的对应下,社会的责任则全然与之无关。由此来看,今天如何鉴定林风眠的首要问题是,谁来鉴定林风眠?谁来鉴定“鉴定家”?

  搜狐文化:艺术品造假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无数投资者、艺术家因此蒙受损失,如何从根本上遏制作假?

  陈履生:很多投资者买假是不值得同情的。就好像买了股票而亏损一样,有谁去同情那些投资者。再愚蠢的人去买股票也会去分析研究基本规律,而那些买画明明不懂画而附庸风雅的人,连买股票的都不如。造假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所谓的遏制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憧憬,因为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时候,许多相关性往往是制约的瓶颈——与很多人和集团的利益相关。实在要说“根本上”的遏制,那就要社会的自然人普遍的换心,换上一个具有社会良知和懂得艺术崇高的心。

  搜狐文化:从个体作假到团体作假令收藏者防不胜防,从造假的原料(如纸张、笔墨)到设备、人才一应俱全,形成了规模化的一条龙服务。目前的艺术品造假,已形成区域性分工。如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州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陈之佛,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等。那么赝品的繁盛有它一定的生存土壤,请问这个土壤是什么样的?

  陈履生:滋生赝品的土壤——1、无序的市场;2、巨大的投资和送礼市场;3、产业人口(造假、卖假、倒腾)的剧增;4、社会对于财富的集体渴望;5、媒体的竞争与参与(无序的报道与普遍的、娱乐化的鉴宝);6、社会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7、诸多社会问题的指向转移;8、缺少具有公信力的鉴定体系。

(华夏美术网 编辑:长风)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