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当代艺术比做一颗完整的大白菜的话,不论是希克、尤伦斯还是萨奇,他们拥有的无疑只是合他们口味的其中一片叶子,这颗大白菜的根和心还在中国。”
4月中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开馆大展在上海开幕,馆长何炬星如此发言。
1980年代前期,写实主义在欧洲早已是“过时”的艺术方式,但在中国,力主摆脱苏联戏剧化、故事性、灰色调和大笔触艺术模式的艺术家们重新追溯油画的正本根源,并以这种貌似“过时”、实则在中国艺术情境中充满先锋性的艺术语言,体现出一种真挚的人文关怀。这些在中国艺术和文化语境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被许多国外人士拒绝于中国当代艺术概念之外,而国有美术馆则因种种原因在当代艺术方面存在收藏缺失。
此次展览第一次以宏观视野将二者放在一起,集中呈现了80余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首度全面梳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以来的成就与探索过程。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架构下,一批重要作品首次得以整体呈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以类似法国画家米勒的深色调,抛弃了对西藏欢歌笑语式的意识形态描绘,注入以人为本的真切关怀;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开启了中国艺术家研究平光下立体造型的新课题,开创了当代人物与中国古典山水画有机结合的模式;罗中立的《苍天》,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久旱逢甘霖的状态;程丛林的《1944年中国沿海口岸——码头的台阶》,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百年苦难和不屈不挠的宏大诗篇;杨飞云的《十九岁》,力求表达出古典主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曾在1988年的“人体艺术大展”上引起轰动;刘小东的《三峡大移民》,不仅表达艺术家关注人类生存正在消失的现场,并在学术上拓展了现实主义的空间和深度;孟禄丁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既是1980年代对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语言学习的最知名的作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打破种种禁锢、陈年旧习的象征;舒群的《绝对原则一号》、王广义的《黑色系列》、耿建翌的《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分别从理性、肃穆、结构和冷酷出发,开启了中国当代语言层面本体化的尝试;丁乙、杨诘苍、梁铨等艺术家的作品,以中国的人文抽象和实验水墨,勾勒出中国艺术语言最独到的方式。
这些美术史上的佳作,揭示了中国历史掀开新一面的背景,成为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现场,观众第一次有机会直面如此大规模、跨越30年的绘画原作,得以面对面地直观感受30年中国当代艺术概貌。
(华夏美术网 编辑: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