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 伏藏,藏文意译“埋藏的珍宝”,有经书藏、圣物藏与意识藏。远在法脉不宜延续宣讲的时代,将“宝藏”隐匿,待以时日,传承可再。 藏传佛教中,以宁玛派为首各派均有著名的掘藏师,隐于山岩流瀑,以渊深的参禅,相承密典、圣像以及几世间的心意。常有传闻藏区牧民,目不识丁,一觉醒来,却有若神授,朗朗咏诵鸿篇巨制的《格萨尔王》。如果说这一超越世俗逻辑的神迹,使人困惑,那么敦煌王道士手中孤灯,一瞬洞照出千年未启的藏经洞,何尝不是伏藏的一种再现。 法门寺唐代地宫 开启圣藏,因历史的辙碾,藏地有朗达玛灭佛,内地有三武一宗。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代表了彼时佛教艺术极致的再现;1996年,青州龙兴寺窖藏横空出世,四百余尊精美雕像踏浪而来;2005年,点萨替寺重建,考古深掘,使600余件深掩泥土五十余年的沉思,在西藏考古研究所队员手中,浴火重生;佛像、唐卡、法器,或装脏有密典,或绘制有密传,或诵经持咒,自如止观。圣物居伟岸庙堂,享四众香火,供奉膜拜。本足具伏藏二三次第,隐形于明暗。此类种种,均是圣藏浮现所带给修行人的无尽欢喜与赞叹。 伏藏于修行的喜悦,在七十八岁老阿妈的人生中若甘露般自然坦陈。老阿妈-嫫拉,从未出过藏区。平生去过最远地方,是六百里外的拉萨。“磕长头拥抱尘埃的那一月”,沿途怀揣着最爱吃的“奶渣”,以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血脉,回觅着佛教精神的原点召唤。如今,阳光灸烤下的皱纹,布满面颊,印记着一种坚持。她并未因此绝缘于衷爱的“奶渣” 。“奶渣”是藏人不可或缺的零食,冻豆腐大小的不规则块状,因奶水与酥油分离凝结后,硬度堪比石子。嫫拉常将“奶渣”含在嘴里,面颊时左时右地鼓起核桃般大的“肉包”。边含边用牙床磨着,约莫两小时,才端起木碗,点滴不漏地一口口咽下藏茶,皱纹随着心足意满,似有无形之刀凿,渐深渐密,阳光下,老人的神情隐然有一种顽皮的豁达。 伏藏并不诡秘,是如此简单又如此显而难察。 【小贴士】 什么是伏藏? 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