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雅昌专栏】杨卫:创新与抽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6
核心提示:网络配图  最近,网上突然冒出来许多书画家当众表演作画的视频,均都带有某种癫痫的状态,仿佛写字作画时不摆出一副抽风的样子
网络配图  最近,网上突然冒出来许多书画家当众表演作画的视频,均都带有某种癫痫的状态,仿佛写字作画时不摆出一副抽风的样子,就不足以引起人的注意,也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画家似的。真是丑态百出,令人哭笑不得。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书画家拿起画笔来抽风呢?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而背后则是标新立异的思维,即所谓创新意识在作怪。  关于创新的话题,由来以久,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这自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因为传统是倾向于保守,至少在中国,自孔老夫子推崇周礼以来,信而好古,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基本诉求。它构成一种以古为镜、厚古薄今的传统,万世一系,维护着千年不变的中国。然而,正是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使得中国文化内部缺乏了某种自我更新的活力,以至于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壮大起来的西方世界,由此而备受其凌辱。所以,受西方价值的强烈冲击,尤其是受近代达尔文主义,即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近世以后的中国人,开始彻底否定自己的传统,以推倒重来的气势,走上了革命与创新的征途。弃旧图新,作为一个时代呼声,也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艺术的核心价值,取代了传统艺术的师化造化与师法古人。  回顾这段历史,并不是表明我反对创新。对于艺术而言,推陈出新,几乎是其唯一的发展之路,也是艺术的精神本质。但是,我反对为了新而新,尤其反对为了出新而故弄玄虚。前面说到的近来有一些书画家,当众表演抽风式的作画状态,就属此类,是假借创新之名哗众取宠,以牟取私利。其实,就传统中国画和传统书法而言,所谓的创新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传统的精神已经消亡了,以表面的形式来冒充传统,只能是一种巧立名目。而在这样一个空壳之上妄谈创新,更是惑世盗名。这就像现在的某些书画家,被欲望所充斥,满脑子物质金钱,却偏要写一些淡泊名利的字,画一些置身世外的画一样。如此表里不一,不仅离传统精神相距甚远,也与现代人格的建构背道而驰。  前面提到的某些书画家当众抽风,以夺人眼球,就是源于这种精神分裂:一方面,他们丢失了传统,无法从过去获得创作能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创新意识的蛊惑,急于变革与求新。于是,在既无传统底蕴,又无创新动力的前提下,就只有玩弄花招、故意搞怪了。更为糟糕的是,整个社会求新求变的期待,助长了这种华而不实的玄虚之风。所以,借创新之名装神弄鬼,就像瘟疫一样在书画界蔓延开来,成为了某种趋势和潮流。而随着这种蒙骗的表演形式愈演愈烈,中国的某些书画艺术,也将越来越抽离精神性的内容,而沦为一纸毫无生气的空文。  本文原载于《美术报》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杨卫专栏]  杨卫简介:  先后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吉林艺术学院。1991年开始生活工作于北京,为较早一批职业艺术家。曾作为“艳俗艺术”的代表人物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2000年后转入艺术批评与策划。2002年参与筹建北京犀锐文化艺术中心,担任该中心主持。2003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参与创刊《艺术评论》杂志,担任首席编辑。2007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现为宋庄艺术促进会艺术总监,苏州美术馆学术委员,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历年来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文章两百多篇,近百万字,并出有著作五部,主编多部。策划的各种艺术展览与艺术活动几十余个,是当今中国最为活跃的批评家与策展人之一。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