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雅昌专栏】朱万章:当下文人画的现状与反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0
核心提示:  图1、明徐渭《花卉图卷》(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下画坛,是一个多元并行的时代。各种画风、画派、观点,可谓甚嚣尘
   图1、明•徐渭《花卉图卷》(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下画坛,是一个多元并行的时代。各种画风、画派、观点,可谓甚嚣尘上。而关于文人画的论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在消停一段时间后,最近在南北画坛,似乎有重新“复兴”之势。有自我标榜者,也有群起针砭者。纵观群龙并起的各地画坛,的确有真文人画在,但也不乏伪文人画,这是目前画坛的现状,并不奇怪。关键是怎样来界定真伪的问题,谁来定义什么是真正文人画的问题,以及文人画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等问题。  真正的文人画,不需要贴标签,也无须标榜,更不必刻意追求,一切顺其自然。苏东坡、倪云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文人画,他们也不需要形成一个团体。但毋庸置疑,他们是真正的文人画,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现在一些人自我标榜,动辄以文人画自居,自贴标签,王婆卖瓜,不仅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反而有悖于文人画精神。  在当下,那些画里画外具有文人内涵,给人以无穷的遐思,体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不以笔墨取胜、不以形式悦人的画都可称为文人画。历史上,文人画的高峰在唐宋和明清时期多次出现。而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画坛,随着传统文人及其文人情调离我们渐行渐远,文人画的高峰,非但没有出现,反而有衰微之势。无论承认与否,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在很多地方,有不少人自称新文人画,严格讲来是和传统文人画没有关系的。实际上,他们是在倡导一种概念,或者说是在宣示一种艺术主张,这是无可厚非的,他们是为了恣肆地表现自己的笔墨个性,应该说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但与苏轼以来提倡的文人画理念并无承传基因。  图2、清•朱耷《游鱼图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事实上,文人画是文人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是荒江野老屋中向心培善的个人行为,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花架子,更不需要建立阵营、派别,涂脂抹粉,哗众取宠。有人甚至还说现在文人画的阵营解体了,古风不存,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谓的文人画阵营。文人画的作者都是独来独往,自出机杼,何来解体之说?  不可否认,当下所谓的“新文人画”,具备部分传统文人画的表征。比如他们构图大胆,无拘无束,有一种解衣盘礴之慨,这是很难得的。他们追求新奇怪诞,不求形似,也不求笔墨,大胆创新,无拘无束,具有反主流文化的前卫精神,与时下画坛一味追求装饰性与制作性的时风流韵大异其趣,但这些局部的相似点并不能与文人画相提并论。反而,值得警醒的是,他们混淆了传统文人画的概念,或者说片面理解文人画中“超逸”、不流于时俗的特点,容易让圈外人不明就里。其实,真正的文人画,强调的是作画者个人的内在修为,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是苏轼(1037—1101)所谓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他们中很多人,实质上不是真正的职业画家。从宋朝的苏东坡到元代王冕、倪云林、吴镇,明清时代的沈周、文征明、“青藤白阳”(徐渭、陈道复)、“四僧”(石涛、朱耷、渐江、髨残)、担当、郑板桥及至20世纪以来的苏曼殊、启功、徐邦达、苏庚春、饶宗颐等等,他们只是以笔墨为余兴,借书画以娱情,修身养性,不求形似而神韵自足。正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1280—1354)所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观今日文人之画与职业画家之作,同样也是如此。只是今日文人画,已退居末流;而职业画家之画,则大行其道。这是世道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文人画是否就不需要笔墨技巧和技术含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正的文人画,首先必须是“画”——必定是在笔墨技巧方面达到相应水准,有的甚至并不输于专业画家的艺术造诣,只有在此基础上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称得上是“文人画”。经常见到有人随意挥洒几笔,有人问之,则曰:此乃文人画。实际上是对文人画莫大的误读,完全背离了文人画的宗旨。古往今来,真正的文人画,无一不具有独到的笔墨功夫。从苏轼、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中便可看出此点。  但问题又来了:近百年来,很多学者也画画。有人便问:是不是他们的画,都可统称为“文人画”?这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话题。“文人画”和“学者画”究竟是两个互为交叉的门类,不可一概而论。“学者画”中有一部分可称得上“文人画”,但并非都可归结于“文人画”中。我就曾经看过一个有名的学者所画的山水,完全是典型的行家画,很难与文人画同日而语。同时,文人画家群体中又有一部分本身是学者,一出笔便具文人之笔情墨趣。所以,这就需要从绘画本体去解读,而非仅关注于创作者本身。清代书画鉴藏家查礼(1716—1783)就在其《画梅题记》中说过:“文人作画,虽非专家,而一种高雅超逸之韵露于纸上者,书之气味也”,以此来检测“文人画”和“学者画”,应该比较确切的。  于是便有很多画家问我:怎样才能创作出文人画?如何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升堂入室?我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好好埋头画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力争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佳构。至于是不是文人画,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了。这应该是我们对当下画坛的最好期许。  更多内容尽在[朱万章雅昌专栏]  朱万章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近年研究领域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曾师从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著有《书画鉴藏与市场》、《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等论著20余种;同时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被称为学者型画家,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