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当
经常有画家上当受骗的新闻,不知道该不该同情。上当受骗在如今基本上是常态,可是,要看如何上当,如果到了没有智商和简单判断的地步,那只能说是可怜自有可恨处。画家上当的起因首先是为了名,继后为的是利,因此,每每有权力机构的所谓邀约信函或电话,都会当真。实际上中国的画家大把,应该数数能不能轮到自己。
画家认识自己最难
画家认识自己最为重要。而现实中的画家是自我感觉最好的人群,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很了不起;往往把自己的画看得很重,很伟大。因此,名声膨胀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随之是高抬画价。虚高的名声和画价是自我与社会合营的产物,是自我膨胀的标志。如此就构成了当下浮躁的美术社会,造就了难出精品力作的现状。
2014年8月至去年3月,一起震惊全国书画界的名画诈骗案发生在著名忠县籍国画家方凤富身上,他共计被骗71幅国画,相关机构最终估价761.67万元。去年5月,此案告破。今年8月9日上午,北碚警方将追回的国画返还到方凤富手中。
市场评估画价的依据
当71幅画“根据市场评估”价值上亿元,而成了“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罪有应得,可是,细想想好像又有点同情那骗子了。上亿元的71幅画平均每幅高达140万以上,这是些什么样的画,而在中国又有哪些画家一幅画在140万以上的,又有哪些画家一次可以卖出上亿元的。因此,悲催的骗子也倒霉。
骗与被骗
个别画家被骗是一方面,许多画家骗人也是另一方面。像亮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等头衔,就是骗人之举。为什么今天各种山寨美术社团遍地都是,就是由一种由画家支撑的你骗我、我骗你的社会关系。在由市场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中,由市场导航的书画界有很多热衷以制造头衔而骗人的画家,结果是骗人害己。
“王”者风范
当一位画家满足于自己成为某方面的“王”时,其艺术品味和品格可见一斑。如果齐白石当年满足于做“虾王”,画一辈子虾,一辈子只画虾,那么,“虾王”的齐白石就不能和今日的齐白石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挺佩服那些“王”的,画了一辈子而不厌其烦,这是需要洪荒之力的坚守,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想想也真的是不容易。
匠人与匠心
一辈子做一件事,或一辈子做很多事,是不同的活法。许多工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或雕或画或编或绣或其他,不遗余力,社会给予手艺人以尊敬,是他们创造的价值成为流传久远的工艺文化的魅力。匠人之心在于专攻一门不及其他,需要的是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努力。遗憾的是,他们只是被成为“匠人”。
最忌匠气
画家不是匠人,但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都是手工业劳动者,都有一门手艺,都靠手上的活吃饭。过去文人碍于情面,自视清高,不愿与匠人为伍,因为,匠人之作确实有一种匠气,而这种匠气是传统文人画的大忌,为文人所不齿。从主动的疏离,到主动的接近,画家成为匠人,或者表现出匠气,正是“王”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