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正文

【雅昌专栏】王澈:在“他者化”中建构自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5
核心提示:自我的他者化在近些年来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种现象,这种状态越来越成为我们周遭的常态,在文艺行业里经常会出现为展览而创作、
“自我的他者化”在近些年来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种现象,这种状态越来越成为我们周遭的常态,在文艺行业里经常会出现为展览而创作、为发表而写作、为获奖而参与的被动行为。“他者化”的日趋严重使我们经常感到焦虑,焦虑之处正是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特征。“自我”的反抗使我经常会考虑艺术创作究竟应不应该去关照他者的意愿?在“他者化”的今天,艺术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总结出“他人即地狱”的结论,这个疯狂热爱自由的人,最终也认为只有满足了他者才能让自己获得实际自由。但这种满足我认为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而是一种自我被分享的过程。艺术创作总是在一种自我的张力中前进,艺术的情感在这种张力中构成了自身的东西,正如语言被延伸出来,被树立起来。正是在这种对自我赞同和自我同意的重复中,艺术创作的愉悦感产生了,而这种重复的最基本规律就是尊重于自我的情感和冲动,从而也获得满足感,在满足中,欲望消退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愉悦和满足是一种重复的自我要求,在艺术创作中转换为激情被呈现出来,他者恰恰就是在分享这种激情背后的愉悦感,正如达芬奇笔记中提到:“如果一幅画没有表达出灵魂的激情,那么这幅画也不值得称道。”正是如此,我们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被重塑的愉悦是艺术家内在激情的外在表象,至此我们分享到了来自艺术家对于自我探索的结果。  哈拉德塞曼在策展笔记中曾记录过一句话:“艺术就其方式来说既不是用来指导,也不是用来装饰,艺术是用来说明一件事,人只有超越了有目的的一系列需求和使用行动的时候,人才是他自己最纯粹的形式。”我们在当下的大多数作品中都能看到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经验,既定的秩序和观念阻碍了大多数艺术家对于自我的观看。如何在“被时代”的时代里完成实质性的艺术创作并非易事,大多数艺术家以一种视觉玩味的状态确定观看性,这种确定和预设本身对于艺术创作就是偏离行为,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个例外,世界的总体特征是混乱,混乱才是人类的特质。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目的所组成,所以偶然才显得格外有意义,尼采说:“艺术是人类的最高使命,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不屈服于真理的表现,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艺术家将自我从头到尾的贯彻到艺术的本质中,掌握支配权的意志,生成出脱离观者感性的作品。  创造力的源泉是对于“他者”规律和秩序的永不满足,在追求新的给养和内在激情的过程中,自我的体验转换为对生命极度的礼赞,才能产生有温度的作品,这种温度既有对于“他者”视角的拓展,又存在颠覆。通过这篇文章,我提供一个在“他者化”的今天如何建构自我的宽泛意识,“他者”在封建体制下出现曾是为了映衬“自我”,就像奴隶主需要有奴隶这种角色来确定自己的属性一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人们在他者的视角下开始不断修正自己,独立和自由便成为当下最为可贵的精神状态。“他者化”虽然是一种无可抵挡的趋势,但我觉得在文化艺术行业中自我的偏执和冲动才能创造种种例外。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