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书画市场可以说是全国书画市场的一个标杆式的存在。青州作为一个县级市,聚合有八九百家画廊,2013年画廊成交额曾达到100亿元的规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至今,随着国家大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艺术品市场相应地做出了回应,毫无例外地,青州书画市场也呈现出成交额回落的态势。面对此种情形,市场开始有传言:青州书画市场即将断崖崩盘、青州画廊业萧条了、青州画廊市场“低迷”了……为此,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首席科学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沐先生来谈谈他的看法。 记者:在2014年9月28日青州举行的“翰墨青州高峰论坛”上,您曾经发言指出:青州现象在广受关注的同时,青州模式面临重塑的挑战。对青州书画市场进行过梳理,并且就如何推动青州模式的再造与重塑提出了有力的观点。今天面对“青州书画市场即将断崖崩盘、青州画廊业萧条了、青州画廊市场‘低迷’了”等等传言,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西沐: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议论青州现象,议论青州画廊的发展,实际上,我认为他们对青州书画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了解。青州书画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了,是一种非常自发的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达到八九百家画廊,一百个亿的年成交规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大家关注的往往是有这么一大批画廊,有这么大的成交额,而对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却很少研究、分析与关注。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任何一个市场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背景,都有其发展成长的内在机制,都有一种市场文化的传承。对青州书画市场来讲,那就是一种收藏投资文化的传承,一种收藏投资文化传统的传承,而传承的背后最为关键的是因为有一群人,有一支核心的收藏投资队伍,这是非常关键的。可是当我们在谈论青州书画市场的时候,却往往忽视这些内容,好像只有数字,却对这一个收藏投资队伍视而不见。其实,这些收藏投资队伍及其所承载的市场投资收藏文化与内容,才是青州书画市场最核心的内在灵魂。大家看到的市场数据、看到的市场现象,那仅仅是抽象的一些数据、仅仅是一些现象而已,在数据、现象后面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演绎的历史,是书画市场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群人,是这群人所形成的收藏投资文化与传统,这是最关键的。 通过了解青州书画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认识它。可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青州书画市场首先是培养起了一种收藏投资的文化,这种收藏的文化就是诚信、保真、参与,从而能够实现一定范围的流转。而在一定的范围里流转、增值、收益的书画收藏文化,逐渐形成青州书画市场自己的诚信体系,成为维持整个市场的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青州书画市场三十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人,一批核心人物,一批核心画廊,这个队伍是比较稳定的。在分析青州书画市场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个队伍的存在。实际上,这个队伍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的,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考验的,他们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对风险的识别与认识,比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专家要更清楚、更刻骨铭心,因为他们是拿自己的财富去做的,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得出来的“真知”。而一些发出“崩盘”论调的所谓专家,大多是坐在书斋里边,喝着茶,偶然从网上看到一组数据就得出的结论。我相信很多所谓的专家既没有去过青州,甚至也不认识一个青州画廊的画廊主,那么,这种结论是否有依据,是否经得起检验?当然,大家都关心青州市场是好的,无论这种关心是正面还是反面,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对青州都是一种推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青州形成的这种书画市场文化,以及造就的这个收藏投资群体,是经历了无数的市场坎坷才走到今天的,可以说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甚至有的人、有的画廊主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他们在市场上不是盲目的,他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对于风险的把握是最理性的,即使有的时候判断错误,出现闪失,那也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正常的企业行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挺过去。 其次,青州书画市场的经营者们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有他们自己的独到之处,非常敏感。对于这一群人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开画廊的,就是买画的画贩子、卖画赚取差价的小生意人。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沉淀,青州书画市场形成了一个核心团队,他们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存在,还能产生全国性的大影响,就是因为他们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被市场实践证明了的。就像战争年代,谁是将军?经常打胜仗的人就是将军,他就是领导,他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是靠血与火的洗礼拼出来的,而不是看有没有博士文凭、有没有高级职称、发表了几篇文章。不少当地书画界的领袖,他们的威望是市场给与的。对于这些人我们要抱有一种欣赏,抱有一种敬意,不能认为青州市场就是一堆冷血的建筑、冷血的空间。青州书画市场的背后是一群人,是这群人营造出来的一种市场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与传统,才是帮助他们在青州成就了的这段历史。这应该是青州书画市场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启示,应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的一个焦点。否则,只盯着多大规模的书画城、多少画廊、多大成交额,缺少了创作收藏投资文化的这群人,市场就是一个无意义的重复过程。 记者:其实还是注重的是经营画廊的人,画廊主这批人。 西沐:是这个团队,这种文化,这段历史,要从这个角度上去挖掘,才能够弄明白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出现在青州,为什么不会出现在别的地方。 记者:您当时在青州这个地方,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第一次去,特别是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这些画廊,您当时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样的? 西沐:可以说,我对青州市场并不陌生,我是潍坊书画市场从无到有发展的亲历者。实际上每一个画廊主,他都是一个创业者、都是一个开辟者,画廊主在创业一开始的时候都是非常艰辛的,很少有画廊主拥有特别丰富的美术知识、非常殷实的家底,很多甚至是“门外汉”,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两个画家,然后一步步开始的。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触,不断地交往,不断地接收知识,慢慢地他们就在书画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在“做中学”,就成了书画鉴赏方面的专家,一些大的画廊主都是水平非常高的书画鉴赏专家,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这种努力。当然也有一些画廊主不注意学习的,注重眼前利益而被淘汰,这很正常。别的行业淘汰率也一样高啊!以北京为例,每年注册大量的公司,一年以后将近一半都没了,淘汰量是非常大的。画廊的淘汰也很正常,因为它就是个企业、文化企业。但是我看到青州画廊经营者大部分是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眼光相对都是长远的,他们最长的经营了几十年的画廊,期间经受的煎熬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遇到书画市场低谷的时候,守着大把的画,而手中没有现金。很多画廊主都说,画廊越做钱越少,越做画越少。为什么?画廊越做就越高端,越高端越缺钱,同样数量的资金,买高端画家的画,只能买的很少。每一个人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