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侯登科奖”今年第五届了,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我们想把十年来的获奖者做一个回访。“侯登科奖”是项目奖,不是给人的奖。李江树是第一届第一个获奖者,就是说李江树是侯奖获奖的第一人,从他开头是最合适的。并且我们今天还要了解一下李江树的项目,他拍摄的北京那些文化名人的故居,建筑遗产等内容的完成情况、传播情况、社会反响。李江树 艺术家简介: 李江树,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河南唐河人。高中学历。1973年毕业于北京第八十中学。1974年赴北京通县马头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说吧,北京》 李江树:以北京建筑遗产和老北京人生活为图片主题的《说吧,北京》在上海出版后影响很大,河北教育出版社很快也来找我,说你拍的那些胡同里老北京人生活的照片我们也很喜欢。他们知道我与长城专家,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熟,就想由我与罗哲文先生一起搞一本回忆老北京,呼吁保护北京建筑遗产的图文书。罗哲文是梁思成办《营造学社》时的学生。罗老曾对我回忆当年梁思成教他绘图,梁思成林徽因教他摄影。罗老摄影的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解放后国家文物局考据墓葬,搞田野调查,罗哲文是少数几位文物界能用4×5技术相机在现场拍摄的人。现存的最好的那一张西直门被拆除前的照片是罗哲文拍的。他特别喜欢照相,出门必带相机。 李媚:怎么没有做过罗哲文的展览。 李江树:是呀,很遗憾。几年前故宫大修的时候作为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是总指导。罗哲文去世有三年了。 李媚:故宫大修之后去世的? 李江树:故宫大修之后。 李媚:他是中国古建专家第一人? 李江树:应该说是最优秀的几位之一吧。他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他对没拆前的老北京城格局有深入的研究。为了完成河北教育出版社约的《老北京》,我与他一起出去考证、拍照,那个时候他快90了,但腿脚还不错。他和我住的比较近,有时常上他那儿喝个茶。罗老岁数大了,编辑工作由我来完成。他有几片考证文章和他拍的老北京的照片都用在书里。我们共同考证过几处遗址,比如什刹海旁的张之洞故居。清代的木质结构书楼太漂亮了,可是没人管,没人保护,这样下去早晚是要倒的。本来大院里全是张之洞家的,有花园,水塘,后来全都拆了,现在挤进了一百多户。罗老以前不知道这个地方,我带着罗老去照了相。我说你是全国政协委员,你呼吁一下张之洞等建筑遗产应该保护一下,再迟就全毁了。他说好,我一定尽其所能。《老北京》 与罗老一起工作我受益良多,主要是田野调查的入手方法和建筑遗产的必备知识。我没上过大学,只读了小学4年级就“文革”了,后来在学校也是挖防空洞,再后来就下乡插队,回城后在工厂学徒。1978年经考试到杂志社作摄影记者,一干就是30年。这期间老是跑在外边拍片,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历史建筑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科目,如何考证需要学习专业的方法。开始时我连基本的一些东西都不知道,罗老给我补了课,还借给我很多必读书,给我讲入手的方法。我自己也努力地补习。 李媚:张之洞书楼呢? 李江树:张之洞书楼到现在没拆,但是并没有保护。那个楼已经是危楼。政府没有特别的措施。里头电线密布,住的人还在用电炉,很危险,有火灾隐患。住的人很杂,有各地做小买卖的。 李媚:通过你的拍摄和你与罗老的合作有没有产生一些实际效应,保护建筑遗产的案例? 李江树:肯定是有的。我俩跑了很多地方以后,他在全国政协会上写了提案,还附上我们同去拍的照片。北京市政府多次为旧城改造专门听取罗老等专家的意见。罗老跟我讲,他拿照片给官员看,给他们讲历史,讲重要性叫他们重视。罗哲文李江树合著的《老北京》出版后,书很快销售一空。河北教育出版社又作了《故宫》这本书。罗老在政协上的提案有些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视,一些地方确实保护下来了,否则就推平了。 李江树:有关老北京的第二本书出版后,上海的锦绣文章出版社有一个计划,一个城市找一个摄影师拍。北京找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