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的画展很多。有学者曾在一篇文章里,介绍过当年北京画展的印象和盛况,透露了诸多信息。那时候画展是从西洋传来的,在知识界一下子就被接受了。它与书铺与堂会,毕竟是不同的学习与交流。其实鲁迅是喜欢看画的,在北京、上海两地,他多次去展览地看各类画展。近来我在研究中发现,鲁迅自己还亲自策划过版画展示会。
鲁迅参观画展的具体情况如下:
1924年5月2日,参观中央公园“中日绘画展览会”。
1925年3月19日,参观帝王庙“陶元庆绘画展览会”。
1927年12月17日,往俭德储蓄会参观“立达学园绘画展览会”。
1928年3月22日,在上海外滩参观“S·SEKIR小画展览会”。
1929年3月31日,参观日本“金子光晴浮世绘展览会”。
1930年7月6日,参观“时代美术社展览会”。
1930年10月4日,与内山完造一同举办版画展。
1931年6月27日,参观日本人俱乐部举办的太田及田坂两君作品展览会。
1932年6月4日,与德国汉堡嘉夫人联合举办“德国版画展览会”。
1932年6月26日,往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参观“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
1933年10月10日,主办第二次珍藏版画展览会。
1933年10月16日,参观上海美专“MK木刻研究社第四次展览会”。
1934年10月7日,参观日本人俱乐部“堀越英之助洋画展览会”。
1935年6月4日,为“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写序。
1936年10月8日,参观“第二次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会”。
上面的统计,只是鲁迅参加美术活动的一小部分。鲁迅几乎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展览活动。鲁迅说过,看别人的画,是进入精神的过程,在陌生的存在里,总可找到一点未曾经历的体验。“看画与读书,都有相近的感受,有时也把心得记录下来。”1927年,他写过《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1928年作《看司徒乔君的画》;1931年有《一八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相》;1936年写《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不是所有的展览会都写观后的,鲁迅在此有着一种选择。比如1926年3月曾在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参观“林风眠个人绘画展览会”,却未在文字上记下内心的感受。林风眠那时已很有名气,画作亦佳,是有新的境界与气息的。但不知为何,却对司徒乔、陶元庆这些尚未有大名气的人有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多次去看日本人的绘画,却没有什么表态。而对苏联与德国的艺术,竟鼎力推荐。我看他写下的诸多关于画展的文字,觉得心态是异乎常人的。
一般人去看画,要么是观赏,要么是膜拜,有“朝圣的心境”。鲁迅似乎是在这两个层面之外的。他反对美术鉴赏中所谓“永久的尺度”,也不喜欢人们跪在经典的面前的奴态。他讲美术品,其实背后有一种东西,说是生命哲学,抑或文化情怀也都不错,那就是希望有一种震惊于耳目的非桎梏于教条的人的艺术。精神的丛林很广,万不可以为已进入了美神的核心。人不能简单地重复于以往,在新的、陌生的地方,依然有闪光的存在。鲁迅即便是赞美画家,也决不媚笑。他不是站在画面里说话,而是从画面外,从一个相关的看者的眼光,平视着那些奇异的世界,并且对等地交流着。
常人看画,品出的是其中的好来。鲁迅自然也是这样。但他又常常发现了坏来,以为艺术家很容易成为一种风格的奴隶。看看他赞赏的那些洋人的画,至少是没有奴隶相的。迷古与崇洋,都是奴隶相。惟有在黑暗,痛楚中挣脱出来,且又以生命之火照亮周围的人,与艺术的真魂是相伴的。
我曾看过几个美术家回忆与鲁迅接触的文字,印象很深。鲁迅看画的时候,目光是凝重的。画家看画,似乎要从技巧与神韵中寻找些什么,鲁迅非作画之人,他的观看与评论,有别一类的眼光,有时是超厉害的。画家们谈论别人的艺术,是专业的心理使然。
鲁迅的不同,是非专业的静观,因为深知其味,故又脱离其境,于是便有往来自如、高远放达的见识。有时读着先生的书,想像他进入展览会的神态,我的脑子便出现了一幅画。假使将那些美术品比作“精魂的涌动”的话,不妨也说,鲁迅“是那些精魂的友好的船”。这船载着一个个纯美的存在,行驶在暗夜里。连同他自己,也成了这壮观画面的一部分。(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