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法 » 正文

色彩--油画底子的制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9
核心提示:油画依托的材料较为多样,有软性底材与硬性底材之分,硬性底材分别是木板、石板、金属板、纸板、纤维板等,软性底材主要是画布,
油画依托的材料较为多样,有软性底材与硬性底材之分,硬性底材分别是木板、石板、金属板、纸板、纤维板等,软性底材主要是画布,将画布绷在画框上作画大约出现在15世纪,那时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的画家们首先将船用帆布用于绘画,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达到鼎盛时期的时候,画布被广泛使用,后来,画家们将受空气湿度影响变化大的帆布改为几乎不受湿度变化影响的亚麻布。 如何在画布上制作底子成为当时画家们研究的问题。 油画底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一些人错误地将很多底料配伍在一起,甚至坚持认为底料的成分越多越好,更有甚者,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干脆将白油漆刷在画布上代替底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大多数画家几乎不注意底子的重要性,错误认为在什么样的底子上作画并不重要,然而,底子不仅对作品表面的亮度,而且对作品以后的寿命和颜色配伍后相互间的作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画家认为油画颜料可以随心所欲地相互覆盖,所以底子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底子是浅灰白色的,则画面的色彩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如果底子中调入深红等重颜色,则画面的色彩呈现出污浊油腻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下面的颜色涂层都会返上来。另外,好的画底子能使最初的色层与画布结合得紧密,便于作品长期保存,使画面免受龟裂、脱落、吸油之苦。由此可见,在什么样的画底子上作画就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介绍几种常用画底子的制作方法。 第一层胶底子: 第一层胶底子的制作很重要,不仅是上面讲过的与画布的结合问题,第一层胶底子制作完后还应富有弹性,第一层胶底子一定要作好,不能透油,如果透油,时间一长,油会腐蚀画面。 第一层底子所用的胶有:兔皮胶、骨胶、鱼膘胶、明胶、干酪素胶、蛋清胶、蛋黄胶、甲基纤维素、107胶、乳胶等。其中很多画家认为兔皮胶为上乘之选,坚持使用兔皮胶。兔皮胶的溶点为46℃~47℃,这在动物胶中可以说是高溶点了,这可避免在常温下画面粘稠度大的特点,即在常温下画面不易吸附灰尘。 下面以免皮胶为例来介绍第一遍胶底予的制作: 先将兔皮胶打碎,再用水浸泡6小时,在水里约放7%~10%的胶(当然这得根据天气的冷热情况而定,如果天气气温高,这时得多加水),有时宜可先用少许水先将胶浸软,再兑水。化胶的水温为25℃~30℃之间,待温度降至17℃时,便可往画布上刮胶。 将钉上画布的内框子放好,画面朝上,将兔皮胶液倒在画布中部一侧,用特制的刮刀横刮胶液,再上下、左右铺刮,直至整个画布都刮到胶液为止。在刮胶过程中应注意胶的温度,刮胶时动作要敏捷、要快,最后须将渗到画布背面的胶液刮去。 把刮完胶的画布放在通风处,待干后用浮石或砂纸把画布上凸出的小毛结轻轻打磨掉,画布上有凸包时,可将画布反过来放在平滑的石板上,用小锤轻轻将其敲打平。 我们知道,画布底层胶起两种作用:一方面是把画布上的小毛头粘盖上,另一方面是把画布的细孔堵住,防止颜料透过画底。刮胶是做画底子过程中最难的一步骤,控制胶液的温度十分重要。胶温高则胶水会渗到画布背面,胶温低又刮不均匀,同画布结合效果也不好。我们平时在刮胶时大多使用乳白胶,乳白胶对热、酒精等反映敏感,故应使用兔皮胶。 待胶底子干透后,如在画布反面用指甲轻划画布出现碎裂声时,这说明用胶太多,以后画面易龟裂,这是不合格的胶底子。胶底子做完后,再根据需要在其上刮油性底料或胶性底料等。 油性底子: 标准的油性底子是大白粉、铅白或锌白各一份加入两份的熟亚麻仁油。做法是将其混合研磨后用刀在胶底子上刮两遍。但在研磨底料时不要加油过多,油过多会使画面出现更多的技术问题,不利于绘画。 油底子的特点是画面细腻,韧性好,受到意外轻微碰撞时也不易龟裂,受环境气候变化小,油底子的缺点是易使色层脱落。但在绘画时如操作不当易使画面吸油,而且由于底层使用了亚麻仁油,会使画面“泛黄”。 《色彩--油画底子的制作》 胶性底子: 又称吸油底子,在水中加入70%的胶共算一份,然后加入一份大白粉,一份锌白将之混合。底子以自然晾干为最好,不可置于太阳光下曝晒或烘烤,这样可引起底层龟裂。我们在制作画底子后会发现画布松弛了,这是因为做过底子后会使画布面积抻大,所以得重新拉紧楔子将画面拉紧。夏天潮湿时,画面会吸收湿气,故画布出现“凹陷”现氛冬天干燥时,画面又会过于紧绷。故应考虑到季节的因素来调整楔子的松紧。 底料最好在用前过滤一遍,去除杂质。第一遍底料干后,应在做第二遍底料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一下。 第一遍底子干后,涂第二遍底子。如果想要获得光滑的表面效果,这时得用刀斜刮,切记在开始时就要用刀刮,不要先刷后刮,因为那样会在开始时留下空隙,后来会产、生裂纹。底子的厚薄要适度,太薄起不到作用,太厚易引起脱落。 有的画家为固化底子,在底料中加入少量明矾,但这会使胶变黄变脆,为固化底子在其上喷涂福尔马林溶液能减少上述的缺点。 胶底子存在的缺点是它会吸油,会使颜色晦暗,使画面的整个调子变暗。我们看到一些作品随时间的推移颜色变污了,这跟画底子的制作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为了使胶底子坚固,可以在做胶底子的时候,加入一点油,但仍然要保持胶底子的特点,即画布表现是无光的。 半吸油底子: 传统的半吸油底子是将胶底子底料中加入少许亚麻仁油、蛋黄,然后调和,在物理的作用下使之硬性融合,一般“打”成粘稠的乳液。 也有纯蛋清底子、蛋黄底子的。 半吸油底子的表面,有轻微的光泽。使用半吸油底子的画布,最好是刷过后晾两个月,待干后再用,如果在未干透的半吸油底子上作画,将来会出现裂纹,在存放一段时间的半吸油底子上作画,画面结实而富有弹性。 有色底子: 有些画家喜欢在画底子中加入一些颜色,如安格尔喜欢在画布上涂一层很薄的暗红色底子,格列柯喜欢在“底漆”中加入微量的红色。 有色底子对画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人们在白色底子作画时,能极大地表现出色彩的饱和纯度,当你在有色底子上作画时,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很快地得到某种协调。 此外,油画底子还有丹培拉底子、酪素底子、鸡蛋底子等,意大利的石膏底子和北欧弗兰芒的白垩底子,分别属于前面介绍的半吸收性底子和吸收性底子,它们最大的优点是本身干燥快,使表层颜色渗透其中,与颜料层结合得牢固,故画面远期效果稳定。此底子风行于古典多层透明画法时期,后又被一次完成法的印象派画家们承袭。 现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画家均采用吸收性的胶底子作画,也有人根据个人的习惯对之加以改善,如绘画大师鲁本斯是在做好的石膏底子上,再涂上含有油分的浅灰色薄涂层,凡·爱克则在做好的白垩底子上涂上薄薄的一层快干油。总之,在古代欧洲,南方意大利地区习惯用半吸收性的石膏底子,而北方弗兰芒地区则是用吸收性的白垩底子。 总之,油画损坏的过程大多是底子的问题造成的,它更多地涉及到油画技法和经验问题。画家应当认真地研究画底子的制作方法。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