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访谈 » 正文

恩师——贾又福访谈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31
核心提示:在中国画坛上,贾又福堪称当代大家,也是画坛议论的一个热点人物。1992年,他曾荣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名人20世
在中国画坛上,贾又福堪称当代大家,也是画坛议论的一个热点人物。1992年,他曾荣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名人20世纪成就奖”,并被列为本世纪有杰出贡献名人而授勋章一枚。1993年,美国“ABI”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又给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并被国务院授予在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及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然而,在成就和荣誉面前,在时下整个画坛风起云涌的氛围之中,贾又福却能立定精神,初衷不改,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在全然超脱的境界中坚持他的艺术创作。  作为一位艺术大家,对于曾授业的恩师,他“大感苦心哺育,没齿难忘”,其精神力量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次采访主要就他的老师何海霞先生展开的。  我想我学山水画的历程,在恩师当中,何老师是永远难忘的。而且,宗其香先生、李可染先生都一样。宗其香先生现在虽然无声无息,没有多大的名声和地位,但在我心目中,也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何海霞先生当然是使我受益最深的恩师之一,他和李可染先生是两个不同的侧面,我在学习传统知识方面,主要是受益于何老先生,这是别人不可比拟的,同样,李可染先生的创造和写生,也是别人不可比拟的。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课的老师中,在研究传统方面,因为何老师本身的修养、智慧,造就了他的全方面的品味、技能和审美的精神、审美的形式、审美的技能,与他同时代的画家中,他是第一流的。上学的时候,接受的正是何先生的传统,他把历代大家的闪光点,他们的审美精神、审美技能传授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他讲课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可以说从审美精神到审美技能,从客观到微观,他都是一点一滴,手把手的、毫无保留的。  他对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为人师表,以身说法。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从人品到画品,令人永生难忘。可以说,我对传统的认识,除了看书,自身修养外,基本都是从何老那里接受过来的。这一点,应该很坦率的认识到,而且很客观地正视这一点。不但是我自己,还有我们那个班和李可染老师带的那个班,都是很系统地接受了何老师地教诲,应该说我们那个班很幸运,正好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我们的传统课是何老师上的,那个时候传统课很长,一学期就上十周传统课,临摹的也很多,临摹不只是简单的摹仿,而是从研究高品味的精神范畴,一直到审美的语言、形式、技巧,一笔一墨,老师从义、理、法、趣等方面,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每天如此,不知道疲倦,而且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提问和要求。  每当想起老师,尤其是在感情上,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种在精神上的感染。看到那种对传统的深入进入,艺术的高深莫测,在他这里变的平易、亲切,让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从学识、人品,由浅入深,慢慢地让你知道其间的奥秘。那个时候,他播下这个种子很重要,没有这个基础,假如那是我不是在那个班,后来的发展可能不会是这样的。而且,后来我对传统的兴趣,我带学生给他们上临摹课,一直都是遵循何先生的这个路子下来的。当然,还要靠自己的发奋学习,不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过来的这些东西,还要继续往前走。但是,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老师播下来的种子,对传统不可能深入进去。  何老师把高品味的、高层次的、经典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最要害的、诀窍中的诀窍,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是十分宝贵的。这一点,现在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当我们研究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临摹,应包括对一位画家全方位的研究,他的时代背景,他的品味、性格,多方的修养,从宋、元、明、清诸大家。这里,我所说的大家,他不是名家,大家和名家有本质的区别,名家多如牛毛,大家寥寥。名家有时候不需要记他的名字,但是对大家,必须脑子里清清楚楚,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非常特别的,非常独到的经典的东西,他能作为系统而传下来,那就是传统了。再一点就是,何老师是非常有系统的,不是即兴式的,他是把历代的传统融化在心里,非常系统的教给学生。所以说传统传统,有系统的传下来,一代一代又传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没有很高深的学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如果没有很全面的技能,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何谓系统,系统就是,无论它是文人画 ,无论它是民间的艺术,无论是粗笔,无论是细笔,无论是水墨,无论是重彩,他是全面的、多方面的,他能一家一家地分析,一家一家地系统地系统地传给学生,这是难能可贵的。有的画家可能在某一方面,对某一家擅场,可在其它方面他就比较薄弱了。但何老先生很全面,他年轻时下的功夫,可能是鲜为人知的,肯定是下过常人难下的苦功夫。  认识海何霞老师,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方面,是他的这种精神的高度、品味的高度、层次的高度;第二方面,就是系统的。因此,有了这两个方面,你想想学生在接受传统时,他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呢?他不得不五体投地,他不投入也得投入。那个时候在中央美院,观摩那些挂在墙上的大画,可不是强加给他,是感染了他,这种渗透、感染的精神力量,这种在学术上的深度、高度,这种眼光、技能,这种穿透力、影响力,是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可以讲,在当时叶浅予先生发现了何老师,把他请到中央美院,是对美术学院的一个巨大贡献。别管你对传统是否有认识,想学还是不想学,只要你听了何先生的课,你不想学也想学了,不喜欢也喜欢了。许多人,甚至象我这样死用功的一个乡下人,正赶上困难时期,特别艰苦和贫穷,那个时候做学生,从早画到晚,还没吃早饭,一画就画到了下午,肚子时常饿的慌,如果没有老师的影响是不行的,是坚持不下来的,那个时候自己是小孩子懂个什么呀!如果没有老师的影响力,学生不会这么着迷。  第三方面,除了传统外,就是写生和创造。何先生是一个紧跟时代的人,他热爱生活,尊重生活,歌颂生活,他对我们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我们跟先生下去写生,无论走到哪里,他总对我们说:你看那多美呀!多可爱呀!有时我们画不出来,何先生就坐在小马扎上画一张,大家看似很平常的景,它却画的那样的美,这都是一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所以他一直到老,后来调到北京来,这一点他仍然不改。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生活的热爱,他始终如一是这样的。他从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同时还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对我们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我的影响特别深,有时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在影响着我们人生的全部,人品、画品、尊师重道等等方面。他到老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老师张大千先生,这一点对我们学生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术上,包括在感情方面,对老师传授的一切,我觉得是终身难以忘怀的,它在我以后艺术发展的路上,实际上已经见到了效果。我的为人,我的处事,我对艺术的态度,应该说接受了老师的影响,象老师那样,不饰浮华,不求虚名,不去追逐什么利益,不去跟别人赛这赛那,很淡泊的一生只为艺术。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