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伟西九龙文化区M+视觉文化博物馆行政总监) 李立伟(Lars Nittve),1953年出生于瑞典。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和艺术评论人。 李立伟拥有近30年美术馆总监以及艺术教育经验。1998年他被任命为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他从2001年开始担任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总监,10年间该美术馆的参观人数增加了1倍,赞助人数也增加了3倍。2010年,在完成美术馆馆长9年任期之后,李立伟卸任。2011年,李立伟被委任为M+博物馆行政总监。 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出任M+行政总监一职? 这份工作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创办者坚定、毫不妥协的构想和抱负:他们一方面试图设置非常高的专业标准,一方面避免重复现有模式。他们不想要另一个泰特、蓬皮杜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而是要挑战已有模式。在博物馆工作过足够长的时间,你会知道自己想要改变什么,也想知道什么是可以被改变或挑战的。我一直对中国当代艺术有所接触,然而担任博物馆馆长职位,对我而言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新领域发展深入的专业知识,我与很多领域有着更为表层和策略性的关系,但对新事物缺乏深入了解。我被邀请做M+的行政总监是因为我在美术馆方面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把博物馆构想变成现实,用我在不同国家、地区学到的所有东西丰富香港及邻近地区的现有知识。 到达香港时,您对M+和西九龙文化区有怎样的愿景? 接受这份工作时,我清晰的想法之一是M+应该成为一个视觉文化博物馆,而非单一的美术馆。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多种文化形式的概念,涵盖了大量处于文化类别边界的运动。这是过去20年的总体趋势。在亚洲的不同地区,文化类别的界线并不像在西方那样固定——在香港遇到的艺术家常常也是著名的设计师、建筑师、广告界人士、摄影师、教师等,其原因在于这些类别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一种西方文化架构。与西方大都市距离越远,在不同角色之间流动的自由就越大。我们要接受这样的流动性,而不是害怕它。 最初搬到香港时,您如何看待香港的文化? 香港的文化非常复杂,因为它处于种种差异性的中间地带,不断地摆动和移位,很难给人以坚实或确定感。(认识香港的)第一个层面,你会发现这个地方介于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之间。此外还有香港复杂的政治状况,例如有言论自由但没有普选,其结果是一个奇特的政治体制。当然,我们这些和艺术打交道的人喜欢复杂性。人类始终朝着稳定性和确定性努力,渴望领会与理解,但艺术从业者必须放弃这些东西才能接近艺术——明白一切没有确定的意义,明白自己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事物,也无法彻底理解艺术家的意图。香港的复杂性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个城市几乎等同于艺术,因为它是如此复杂而不确定。 作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您的计划是什么? 我和李杰在这个项目上合作非常愉快。选择李杰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确是非常个人化的决定。威尼斯双年展是香港唯一拥有控制权,可以自行制作展览、撰写目录,让本土艺术家产生影响力的国际平台。香港必须明智行事,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这个机会。公开招标对香港艺术界和艺术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评审团一定会做出正确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听天由命。我认为人们的批评主要针对两点:一点是政府工作的不透明。艺发局不是政府,只是一个类似政府的官方组织。另一点是工作机会的丧失,认为年轻策展人的工作机会被抢走了。但为了香港艺术界和艺术家的利益,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些(批评)令人很不愉快,因为我不想站在艺术家的对立面。 然后,李杰一人当选威尼斯参展艺术家,很多艺术家也质疑艺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群展,试图在国家馆中展示多位艺术家会大大降低观众记住个体艺术家的概率。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是一个致命错误,每位艺术家都会淹没在威尼斯的喧嚣中。作为策展人,选择一位艺术家还是25位都不能使我受益,我只是提出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