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访谈 » 正文

【雅昌专稿】陈劭雄个展:改变电视频道便能改变新娘的决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9
核心提示:【引言】在Boers-Li(博而励)画廊的首次个展,陈劭雄试图从不同角度展示他对于城市生活的纪录和印象,那时他所关注的是些看似无
【引言】在Boers-Li(博而励)画廊的首次个展,陈劭雄试图从不同角度展示他对于城市生活的纪录和印象,那时他所关注的是些看似“无关经要”却又一闪而过的“身外之物”,它们才是城市印记的主角。到了第二次个展时,画廊里几乎是空的,展出的作品甚至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只有在晴天的时候,观众才可能会在画廊的地板上看到一些字的影子。2016年10月29日,继2007年“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和2009年“信则有”之后,Boers-Li画廊将推出陈劭雄的第三次个展,此次展出的作品将跨越艺术家近20年创作生涯。  城市生活的纪录和印象:这些“身外之物” 才是主角  2005年,策展人皮力与Waling Boers在草场地共同创办了UniversalStudios-beijing。后来正式更名为Boers-Li画廊。2007年,UniversalStudios-beijing的首个个展呈现的是陈劭雄当时的最新作品。陈劭雄 《墨水东西》 2007,03’10’’,43,黑白,有声,单频动画,水墨动画系列  这其中包括录像作品《墨水东西》、装置作品《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以及纸上和布面的绘画作品《集体记忆》系列。这三部分作品虽然在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共同反映的是陈劭雄对于都市题材的关注。陈劭雄《墨水东西》2007,03’10’’,43,黑白,有声,单频动画,水墨动画系列  《墨水东西》作为一部动画,首先是好看的。图像的行进很有质感,陈劭雄认为小孩子应该也会喜欢,他也曾表示很想做一些让给孩子看了开心的作品。陈劭雄《墨水东西》2007,03’10’’,43,黑白,有声,单频动画,水墨动画系列  这部黑白动画在三分钟的时间内,以水墨画物件来“叙事”,或许不能直接的定义为“叙事”。因为它并非意在讲述一个故事,甚至也没有着意刻画某种气氛,而是通过一种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流畅感、行进感来试图勾勒时间本身的形状。陈劭雄形容《墨水东西》不是一般概念中的动画:“为了把物随时流的最大流失量在有限的三分钟动画中做到最大量的收集,而又把这个最小的时间单位在我的记忆中做最长的停留,所以我发明了这个工作流程:快门、相片、打印、水墨、再拍摄、编辑、声音、最后形成动画。但是,这些作品是动画还是非动的画?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图像序列制造的到底是单个事物的连续运动,还是多个事物的记忆运动?《墨水东西》不是一般概念中的动画,它几乎和呼吸一样不知不觉地把周遭的事物一一罗列,景物的消失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形状。一本护照、一本水龙头、一个胸罩和一本艺术杂志有什么样的关系?混乱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而宣纸对照片的复制,刚好能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暂时抓住它。”陈劭雄《墨水东西》2007,03’10’’,43,黑白,有声,单频动画,水墨动画系列  而且,作品《墨水东西》很中国,很本土化,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带有一种朴素的本土触感。陈劭雄称似乎从未在商业影院看到过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动画作品,于是又一次意识到,影院和视频网站不能作为观看影像的唯二方式,去美术馆观看当代艺术影像是一种对于观看边界的拓展,也是对“看电影”这个行动的重新定义。  在2007年的这次展览中,作品《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是最大的一件主体装置作品。一座三米多高的微型铁轨按照城市高架盘桥公路的样子模拟出了一个封闭循环的线路,两百多幅尺寸较小的《墨水东西》的原稿如高速路上的广告牌般悬挂于轨道一旁。展览进行中,一列捆绑着针孔摄像头的微型火车以匀速行驶在这个线路上。而观众则通过特设的屏幕同步看到摄像头随火车行驶而沿途拍到的每一幅作品。如同是透过疾驰的火车车窗所看到的沿途风景一样,只不过陈劭雄的这个风景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自然风光,而是由城市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种种事物。它们之间并没有先后和轻重之分,但是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展览,观众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观看的顺序和方式,但在这里,观众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观众无法自主控制观看作品的顺序和决定欣赏停留的时间。于是,特定的屏幕成为了想要观看现场作品的观众的唯一选择。按顺序出现的流动画面,也使得观众更接近实际生活中面对这些“无关经要”的东西的心理感受:一不注意,它便“一闪而过”,被人们忽略。陈劭雄《集体记忆》2004-2008  《集体记忆》系列则将重点放在了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上。陈劭雄选取中国城市中那些当地居民极为熟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将这些建筑风景处理成像素点,并通过按压指纹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创作。指纹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和确认,而集体按压指纹的行为则代表了对于某个事物的共同认可。陈劭雄《集体记忆》2004-2008  《集体记忆》的构思产生于2004年,当时陈劭雄任教于珠海的一所大学。大学所处的地方原先是一片农田,为配合高校的扩招,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建成校园,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其中。这个情况引发了陈劭雄的思考,或许有朝一日,学生人数开始下降时,这个地方可能又会被改建成其它的建筑。所以,他邀请了在校的学生共同完成了第一张《集体记忆》。陈劭雄称这个系列的创作是将照片的数码还原成大小不一的像素点,然后邀请有着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来合作,用他们的指纹构成一个图像,以代替冲印照片的药水,这是介于摄影暗房技术和绘画制作技巧的方法。是集体对其共同生活空间的追忆。陈劭雄《集体记忆》2004-2008  随后,陈劭雄前往北京、上海等地,邀请更多的当地居民共同创作《集体记忆》。在创作中,他选择了城市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天安门、长城、东方明珠等,让参与者的个人记忆碎片汇聚成为了“集体记忆”。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