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访谈 » 正文

从策展人谈起——谁在独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6
最近参加了一个会,议题是关于“策展人”的,由此又想到一个特别的现象,讨论“策展人”有必要先讨论讨论什么是“展览”。

  艺术家的简历十分特别,除了说自己的作品之外,列出的大部分都是参加的展览的信息。世界上没有其他行业的简历是这种方式。作品,谁都可以说自己有,但是没有出版的没有人会列上去,除了艺术家,也少有人将展览作为资历的证明。

  所以“展览”在艺术家当中显得尤其特殊。事实上,由此可以看出,“展览”是艺术家公开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其功能应该相当于对作家而言的“出版”或者“发表”。 而与“出版”不同的是,“展览”明显没有“出版”那样官方确立的话语权,同时,更关键的是它不具备市场经济对“发行量“的检验。 不论是图书的发行量还是电影的票房,在作为获得公开或公映的话语权的同时,也被市场经济的力量所检验。 而“展览”相比之下,要任意和随意地许多。

  “展览”还有一个特殊性在于,大部分时候都是“群展”,需要一群艺术家被一个主题所聚拢来发挥集体的优势,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集体生活的方式获得话语权,除了被官方认可的大型展览之外,比如各类双年展,群展也是规模越大越容易引起关注和获取知名度。而在其成立的合法性上,“展览”却是相当地自由与随意的。事实上,在不考量一个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和规模之后,策划和举办一个“展览”的资金门槛很底。一撮人就可以一起办个展览,就成为其简历上的资历之一。
  艺术和艺术家真是极有意思的一个社会学现象,艺术社会学值得好好挖掘。艺术现象中充满了悖论,比如:艺术家理论上应该是最“独立”,最具有独立个性的一群人,而事实上,艺术家,尤其在其早期,其出人头地的机会却必然地依赖于“群体“的发展,依赖于和别人一起办展览参加展览,依赖于“扎堆”。独立的艺术家依赖扎堆。

  所以一个展览,应该被定义为是一个“不同个性之间的混合物”,而给这个“不同个性之间的混合物”命名的,应该就是策展人了。开会的时候听人们谈起了“独立策展人”,猛然醒悟,“独立”的意思就是“没钱”,“独立策展人”、“独立制片人”, 一直到“独立撰稿人”,像我这样没钱,被人拖欠稿费,朝不保夕的。 其实想想,“独立”就等于“没钱”不是没有词源的,小时候我们不独立,因为父母给我们钱,等到我们“独立”了,就是说父母不给我们钱了。再想想,独立真是不容易,也不是什么好事。还是有经济来源,有所依附,有所攀缘的好,能不独立最好是不要独立。

  追求独立的意识,却又不知道那意识是什么。我有个朋友有强迫症,他总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的原因归结于一种使命感,这种救赎般的使命感表现在,老师教小朋友们造句的时候,他总是在想“我为什么要这样造句?”所以他拒绝按照老师说的造句,结果他读不好书。其实仔细想想,他说的不是没道理,小时候老师教我们造句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像他这么具有反思精神过,我从来没有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地想过追问过:“我为什么要这样造句啊?”,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独立造句人什么的。

  由此看来,总之,说要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我们从小的教育就被给我们钱养活我们的父母的意识形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意识形态给控制了。晚矣晚矣,不先把自己连根解决掉,其他一切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