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分裂战乱时期,由于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渐趋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汉隶,开始改变字体形状,简省笔画波折,进一步化圆为方,促成了正楷书体的形成和发展。自曹魏至隋朝的三、四百年间,在南北朝各地,出现大量体貌各异的楷书。这类楷书,传世最多的是北魏时期的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它们递变的迹象明显,笔画结构中既有汉隶遗意,又多楷法创新,方正简捷的体貌和变化多端的用笔,是这类书体的主要特点。北朝石刻盛行,在我国书法史上,将北朝之石刻称作北碑,北碑以北魏之碑版最多,由于北魏时期的这类书体,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其它各朝,北朝又以北魏立国最久,故人们将这个时期的石刻楷书通称之谓「魏碑」。 北魏道武帝拓拔圭建国,至太武帝即位前,尚未发现有碑刻。北魏碑刻书法可分二个时期,前期为魏太武帝拓拔焘始光一年(公元二四年),至孝文帝拓拔宏迁洛以前。由于汉化的深入,立碑与墓志之风盛行,北魏书法艺术也随之兴起,此时期书法处于隶楷递变过程中,笔画尚保留隶书遗意,风格方劲古拙。代表碑刻有:《鲜卑石室石刻祝文》、《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 北魏书法至孝文帝时为一大变化。孝文帝为了汉化,于公元四九三年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使中原世族更多地加入北魏政权中,从而推动文化的加速发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有言: 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风流;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晋、宋禁碑,周、齐短祚,故言碑者,必称魏也。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达到高潮。当时虽南北对峙,经济文化却时有交流,孝文帝又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洛阳一时又成为北方文化之中心。孝文帝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在龙门开凿石窟,雕刻佛像,造像的长篇题记亦在此时出现。当时达官贵族死后都刻有墓志,棺廓画像、丰碑大碣也因时而起,因此书风为之一变。自此时至北魏灭亡,为魏碑刻书法全盛时期。 北朝书法大都系民间书家,因「罕署书者之名」,书家默默无闻,加之北碑大多晚出,墨迹流传绝少。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代中叶以后,金石之学兴起,他们在穷乡僻壤中广事搜集,原来长期湮没无闻的碑版、墓志,经金石学者考证、著录,复经阮元、包世臣、梁启超等广为张扬提倡,于是北朝碑刻书法大放异彩,「北碑南帖」成了南北朝书法的特征,「魏碑」也成了一种书体的名词。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