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收藏 » 正文

透视拍场 藏品换手已越来越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55
4月9日,在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仕丹莱——重要当代中国艺术珍藏”专场,拍前就已引起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关注,有的媒体甚至称“其拍卖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信心指数”。拍卖结果似乎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从收藏角度来说,笔者却从中看到更多的信息。

    藏品换手率越来越快。据粗略统计,该专场中,收藏不足3年便出手的作品共26件,占总数的24%。收藏年限再放久一点,差不多100%的作品没有放足10年,联系到去年秋天轰动一时的伦敦菲利普Farber收藏专场,45件作品也是多半没有收藏到10年。

    看来,国际友人们收藏中国艺术品并不是不卖,有些卖得比中国人还快。卖作品给什么人,国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藏者是否专业、是否爱好中国艺术、是否愿意并乐于为中国艺术家做工作。如果收藏的人能把手中的作品卖给重要的美术馆、收藏机构,笔者不仅赞同他卖,还要感谢他呢。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放到拍卖行去卖,那么,国人崇信国外收藏家的神话就应该被打破(当然,并不是说老外的收藏都是这样)。与其担心买者迅速转手再拍卖,不如多花时间培养藏家成专家。藏家成专家,还会培养更多新的爱好者。这样,纵使再转手,也是做了宣传推广。

    话说回来,收藏者调整手中的藏品,本身也是其个人权利,再加上人的喜好会改变,眼光会提升,一天比一天挑剔,调整为求精,不是单为牟利,也是可以理解的。展示、共享自己藏品的收藏者是聪明的,一方面提升了自己藏品的知名度与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艺术家做了工作。

    在海外的收藏者,其选择比中国大陆的同行们要多样,他/她可以捐给美术馆等公益机构,尤其在有着良好捐赠免税制度的国家。外国人之所以不愿意捐赠中国艺术品,一方面是因为进入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国际买家的实力还不足够强,不换手也许就收不动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与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相对弱势有关,而这又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艺术真正地推动和崛起,最终所依靠的力量,还是它背后的中国经济和国人的素质。

    仕丹莱收藏专场上拍的108件拍品,涵盖了水墨、油画、摄影、雕塑、装置及录像等创作媒介。其中,实验水墨作品14件,占总数的13%。可见,老外的收藏视野还是广的。实验水墨能够有效连接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却为我们的藏家所忽略。甚至很多人认为实验水墨两头不靠,既不是传统书画艺术,也不是当代艺术,但恰是这个看似“异类”的艺术,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含量和时代因素,其学术前景是宽广的,只是因为市场不够好,而不为人们所关注罢了。而市场不够好,恰是机会的所在。风险的左右就是机遇,它们永远相伴而行。

    此专场还透露另一个信息:汪建伟和冯梦波的作品现身拍场是一个标志,它是中国Video Art(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第一次出现在国际的二级市场上。这件事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拍卖也是推广。1994年,中国嘉德第一次推出油画雕塑专场,当时成交额大约只有196万元人民币。今天来看,这只是一幅画的价格,而整个当代艺术的市场已经扩大到数十亿元。新生事物的力量,永远不能小看。

    Video由于可以几乎无限次地复制,曾经让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但其当代性、对社会的批判力度、传播的可能性,在各艺术门类中却是最好的。目前,Video作品以出售版数为主,数量严格控制,为收藏扫清了障碍,也使得现今成为收藏Video Art的最好时期。

    2006年,北京站台·中国画廊在纽约P.S.1艺术重地举办“13个:今日中国影像”展览,第一次把Video Art在海外整体推出,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然而,国内收藏界却关注不多。立足学术,投入多回报少,这是很多有识收藏机构的现状。他们的回报、他们的能量在未来。对于收藏者来说,避开眼前高价热门,另辟蹊径,做未来的重要者,Video Art是选项之一.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