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可辨。这已有约1700余年历史了。“国山碑”本身,因年代久远,已难寻“苏建书”的落款。现在的石刻是经后人描画的。 在善卷后洞的“飞来石”上,有弥足珍贵的铭文,是清代大学者、翰林学士钱大昕及宜兴县令等六位当时的名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游览善卷洞和国山碑后刻下的。在这段刻石文字旁边,还有一段抗日战争期间由抗日将士刻的描述善卷洞作为抗日据点,参加抗日斗争的记载文字。宜兴的抗日斗争历史,从中可见一斑。 在“飞来石”的河对面,还可以看到“碧鲜”亭旁边的“祝英台造像”,因为善卷洞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石像旁边的一行落款文字,它与祝英台造像并非同一人。石壁上的文字是“戊子中秋宜兴蒋晓云作”,还有印章 。“戊子”是1948年。这说明著名民间泥塑艺术家、徐舍人蒋晓云曾在善卷洞造像。这恐怕是这位民间艺人在宜兴留下的难得痕迹了。据了解,蒋晓云先生的作品毁于“文革”中,现在的祝英台造像是后来移过去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