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宜兴摩崖刻石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14
核心提示:依稀可辨。这已有约1700余年历史了。国山碑本身,因年代久远,已难寻苏建书的落款。现在的石刻是经后人描画的。   在善卷后洞
依稀可辨。这已有约1700余年历史了。“国山碑”本身,因年代久远,已难寻“苏建书”的落款。现在的石刻是经后人描画的。   在善卷后洞的“飞来石”上,有弥足珍贵的铭文,是清代大学者、翰林学士钱大昕及宜兴县令等六位当时的名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游览善卷洞和国山碑后刻下的。在这段刻石文字旁边,还有一段抗日战争期间由抗日将士刻的描述善卷洞作为抗日据点,参加抗日斗争的记载文字。宜兴的抗日斗争历史,从中可见一斑。   在“飞来石”的河对面,还可以看到“碧鲜”亭旁边的“祝英台造像”,因为善卷洞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石像旁边的一行落款文字,它与祝英台造像并非同一人。石壁上的文字是“戊子中秋宜兴蒋晓云作”,还有印章 。“戊子”是1948年。这说明著名民间泥塑艺术家、徐舍人蒋晓云曾在善卷洞造像。这恐怕是这位民间艺人在宜兴留下的难得痕迹了。据了解,蒋晓云先生的作品毁于“文革”中,现在的祝英台造像是后来移过去的。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