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宋代刻帖之风盛行及形成帖学的原因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10
核心提示:帖学是在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兴起、发展的,其原因有七: 1.政治基础:王室的爱好倡导。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实
帖学是在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兴起、发展的,其原因有七: 1.政治基础:王室的爱好倡导。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国策,促使经济繁荣,从而掀起文化事业的高潮。宋太祖采取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尊师重道,优礼儒士,倡导读书之风,改革科举制度,网罗人才,选拔俊彦等一系列比较开明的右文政策,从而使宋代文化事业从五代战后的创伤中逐渐复苏。其时文化特点:社会文化素质较前代为高,知识受到尊重,先秦儒家的积极淑世精神得到发扬,学术风气空前浓厚,学风丕变促使理学的产生,商品经济在文化领域中产生重大影响等,加上宋朝诸帝不仅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尊重知识人才,而且都喜欢书法,他们相继多方 集收藏前人墨迹,大量刻帖,对繁荣宋代书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宋太宗,他勤奋读书,酷爱书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书学:一是征求书法人才,“始即位之后,募求善书者,评自言于公车,置御书院,首得蜀人王著,以为翰林侍书。”“太平兴国中,选善书者七人补翰林待诏。”二是建造秘阁,供藏前代墨迹。“端拱元年初置秘阁”,“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淳化元年八月,内出古画墨迹百一十四轴,藏之阁上。有唐太宗、明皇,晋王羲之、献之、庾亮,梁萧子云,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怀仁墨迹。”三是派官寻访搜集前人墨迹,“太平兴国二年十月,诏诸州搜访先贤笔迹、图书,于是荆湖献张芝草书,潭州献唐明皇所书道林寺王乔观碑,袁州献宋之问书龙鸣寺碑。三年九月辛亥, 州献晋王羲之、献之及桓温等凡十八家石版书迹。六年十二月丁丑,又诏访钟繇墨迹。七年正月己未,钱惟治以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七轴为献。八年二月丁酉,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十月己丑,越州献羲之石砚,雍熙二年三月丙寅,潘昭庆献虞、褚、欧阳墨迹三本。”四是命徐铉、句中正刊定《说文》,以正天下字学。五是拓制古迹,命王著编纂摹刻《淳化阁帖》,开创了中国书法史的新创举,即帖学之始。 2.社会基础:文人书家的广泛出现。   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阶层,也是宋代书法繁荣的社会基础。由于宋太宗尊用文臣,给予文人以优厚的待遇,政治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所以宋代大量知识分子入仕后,俸禄丰厚。他们凭着有地位、有金钱、有闲暇的条件,从事各种文化活动,著书立说,吟诗填词,鉴赏书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王室推重摹刻前人墨迹的影响下,一些具有较高学识修养,有着一定艺术造诣的士大夫们,也把摹刻收藏碑帖作为生活闲暇的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如黄庭坚的朋友翟公巽,所藏古刻甚富,有《瘗鹤铭》、《黄庭经》、《乐毅论》、《遗教经》及颜鲁公的《蔡明远帖》、《东方曼倩画赞》等。另一朋友安汾叟,单藏颜鲁公书就有数卷,被黄庭坚称:“安民藏古书于今为第一。”又如苏轼自云:“性好异书古文石刻。”赵明诚亦云:“迩有刘季孙景文者,知名士,与余先公有旧,家藏金石刻千余卷。”这批书家、收藏家,往往又是文学家、史学家、画家,他们使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既研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考证作品的文字内容,把学术研究与艺术赏鉴相结合。加上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的广为传播,使得文人士大夫的人本主义个性和才情,借助书法艺术的载体得以淋漓的抒发和渲染。这些都大大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天圣、景礻右 以来,天下之士悉于书学者稍复兴起。” 3.书学基础:笔法的中断。   我国的书法艺术,长期以来主要靠笔法授传,结果从汉末、魏晋一直到唐五代,无论杜度、崔瑗、张芝的草书系统,抑或蔡邕、钟繇的隶书系统,还是“二王”、张旭的系统,书艺笔法一直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授传,有父传子,舅传甥,师传徒,外人要想得到书艺笔法的真髓,几乎不可能。宋董 云:“昔蔡邕受法于神人,传于崔瑗,瑗传之文姬,文姬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逸少,自此而下,各有师授,逮于张旭其书分故。蔡有邻法为篆,惟颜清臣、徐季海守旧法,而真行尽合于古之作者,至韦玩、崔邈,授其法而绝矣。考其源流,正如禅家宗风相承,各有主也。”但这种狭隘的笔法授传方法,经过五代的战乱,到了宋代濒临中断。宋苏轼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宋王旦云:“五代以来笔札无体,钟、王之法几乎绝矣。”宋朱长文云:“下至五代,天下罹金革之忧,不遑笔札。……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连大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因此,到了宋代,人们要学书法,只能拜帖为师,临帖学字,靠自己的摸索以师承前人笔法。这样,唐时以求笔法为重点,转到宋后,就以临帖为要务。于是临帖、刻帖以求师法者日盛,现实的需要,无疑是帖学兴起的重要条件。 4.史学基础:金石学之兴起。   宋代金石学的兴起,是帖学之盛的又一重要原因。宋太宗为恢复被五代割据所破坏的礼制,重视并奖励经学,于是出现一批以证经补史为己任的金石学家。有以欧阳修、赵明诚为代表的著录派;以吕大临、王黼为代表的图绘器形、摹录款识派;以薛尚功、王俅为代表的录文派;以张木仑 、黄伯思为代表的考评派。这些金石学家广泛地收集,系统地研究,建立了金石学这一专门的学科。但金石连称,是金少石多,还是以碑刻为主。宋人收集鼎彝碑石拓本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用心之勤都是空前的。如欧阳修收集“汤盘孔鼎岐阳之鼓,岱山邹峄会稽之刻石,与夫汉魏已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下至古文籀篆分隶诸家之字书。”他所编纂《集古录》所收金石文字,“以谓转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其中唐人碑帖最多,占十之七八。同时,金石学家们又编纂了各种碑石目录著作,如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曾巩《金石录》五百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王厚之《复斋碑录》,任续《篆隶石刻谱》三十卷,叶梦得《金石类考》五十卷等。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宋代仅石刻著录方面的著作就达四十七种。金石学之盛,在拓本的搜集、传拓、著录、考订等方面,对帖学都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引发了宋代帖学的繁荣。 5.物质基础:纸、墨、雕版、拓墨业的发达。   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造纸、雕版印刷业、制墨业的发达,尤其?强淌啬际醯南灾岣撸У姆⒄固峁┝思岫ǖ奈镏始际趸。酝乇烫绲氖⑿校鹱磐撇ㄖ降淖饔谩? 6.市场基础:帖的商品化。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书法艺术受到强烈的冲击,书法作品也逐渐商品化。事实上,碑帖的广泛流传也离不开市场。东京有“模刻御书字鬻卖者”。大相国寺就有碑帖买卖商店,“谭训云,尝于相国寺置得阁本法帖十卷,甚奇,毕文简公赐本也。”名人的墨迹及字帖,不仅在商店中出售,而且私人之间也盛行互相转让,或者以物易物。 7.题名刻石之风盛行。 题名之风始于西汉而盛于宋。宋代的大臣、士大夫学者,都嗜好在游览所及,兴之所至,率意留题。他们在碑碣、摩崖或湖山佳处,题诗、题字,或题上姓名、籍贯、年月,或题为某事或与某一游。有的还即兴直接在石上书写。特别是一些书法名家的字,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不断进行摹拓并装裱成帖,以达到临摹欣赏之目的。如黄庭坚的《题大唐中兴颂后》、《题永州澹山岩诗》,蔡襄的《万安桥记》等,都成为后人学书的范本。这是单帖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刻石之风的盛行,又为丛帖提供大量的资料,有些丛帖的原始底本,本身就是从刻石中来。如《星凤楼帖》中的王献之书,很大部分是翻刻单炜的襄州刻石。   综上所述,宋代帖学的形成,系由多种因素聚合而成的,是宋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商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