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颂》,东汉史孝山撰文,后人书写,是目前存世极少的早期章草墨迹珍品之一,但后世对书写此颂者异议颇多,千余年来未有定论。历代笔记、著录记载纷繁芜杂,莫衷一是,如果仅从墨迹本身进行分析,的确不足以辨其真赝优劣。这样我们必须展开一个全新视角,从传世的历代刻帖中收入的《出师颂》入手,并参考相关著录文献,详加比较、辨析,以便使广大社会公众对《出师颂》产生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 大家一提到碑帖,想到的往往只是碑刻拓本,却非常容易忽略碑帖中的一个大类——刻帖。碑帖二字作为一个词来讲是一种概念。分而言之则碑是碑,帖是帖,两者功用、文字内容、形制、上石与镌刻之法都截然不同。这里的帖就是指刻帖,即将古代和前代的名人墨迹(如书札、诗文、文书等等)摹刻上石,以供后世研习书法之用,其中精细者,古人有“下真迹一等”之说,视为珍品而倍加收藏。刻帖为历代书法名迹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因而也是对古代书法作品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刻帖究竟源于何时,前人著述传说不一,难作定论。现所见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所刻的《淳化阁帖》,此帖乃宋太宗命大臣王著等模集镌刻而成,共十卷。从编集体例看,刻帖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汇刻丛帖,即包括多人所书墨迹;一为个人书帖,即只存一人所书墨迹,此类又有集帖与单帖之别。 一件书法作品,在现代可以借助摄影技术和影印出版加以广泛传播,而古人却没有这种条件,只能通过对书法作品进行临、摹、传拓等方法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出师颂》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其被书写之日起,摹本、临本等墨迹不断出现,到了北宋后又不断被收入历代刻帖之中,而流传至今。结合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历代刻帖中收入的《出师颂》归为三大系统: 一、“南朝梁萧子云本”系统。 见于宋代刻帖《汝帖》、《兰亭续帖》,书者都标明为梁萧子云书。其中《汝帖》刻本,仅存5行80字,自“薄伐猃狁”至“显有令闻”,是颂文的后半段。这就可以证明,北宋时尚有萧子云本墨迹存世。 二、“宣和本”系统。 “宣和本”墨迹曾入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故称。其刻本主要见于明代刻帖《来禽馆法帖》、《戏鸿堂法书》、《墨池堂选帖》、《玉烟堂帖》、《泼墨斋法书》中。以上诸本,除《玉烟堂帖》外,均标明“晋索靖出师颂”,帖前刻有双龙圆玺、“宣”、“龢”联珠印;帖后刻“政和”、“宣和”长方印(个别有残缺)、“文艺薮泽”大方印。这些都是“宣和本”的典型特征。《玉烟堂帖》虽题“萧子云”,且未刻任何藏印,但刻本文字与上述其它4本完全相同,并大异于宋刻《兰亭续帖》,故归入宣和本《出师颂》系统。 三、“绍兴本”系统。 “绍兴本”墨迹曾入南宋高宗内府,故称。故宫博物院购藏的隋人书《出师颂》正是“绍兴本”。刻本见于清代《御制三希堂法帖》和《岳雪楼鉴真法帖》。清内府《三希堂法帖》本,标“隋人书”。前刻“石渠宝笈”、“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二印,后刻“绍兴”、“蓑笠轩印”、“刘氏中府”三印,其余原帖上面的收藏印被略去。另附刻米友仁绍兴九年跋,乾隆皇帝戊辰年跋。此帖正是故宫购藏隋人书《出师颂》墨迹的石刻本。清《岳雪楼鉴真法帖》本,标“隋人书出师颂”,附刻米友仁绍兴九年跋。后有清人孔广陶刻跋云“出师颂纯用章草法,原迹久归内府相传,此为南宋末双钩填廓法……”,故此本应为与“绍兴本”相近的别本。 通过对历代刻帖的辨别,我们不难推断出,《出师颂》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墨迹本。可是到了今天,“南朝萧子云本”早已荡然无存,“宣和本”也已不知所踪,我们只能通过历代的刻帖拓本,对它们的风貌领略一二。唯有故宫博物院购藏的“绍兴本”《出师颂》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独一无二的孤本,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