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宫廷镌刻的帖就有百余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大量的是康熙、乾隆个人专帖和许多联句诗。这些拓本民间流传较少,绝大部分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有初拓本收藏。 清康熙29年(1690),清宫刻了第一部丛帖,即《懋勤殿法帖》。这是从清宫早期收藏的墨迹和古拓本中选辑的,共24卷。《渊鉴帖法帖》10卷,《避暑山庄法帖》5卷都是以康熙帝自己书写或临摹的书迹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将雍正的训谕及各体诗文以及临摹诸家的名迹,刻成了《朗吟阁法帖》10卷和《四宜堂法帖》10卷。乾隆帝将自己所写的诗和临摹古代书家的名迹也模勒上石,刻成《敬胜斋法帖》40卷。他还命内廷诸臣为张照所书御制诗文和临摹名人墨迹,编次刻成《天瓶斋法帖》20卷;把汪由敦墨迹刻成《时晴斋法帖》20卷;把刘墉墨迹刻成《清爱堂帖》等。乾隆时所刻法帖,最著名者还是《三希堂法帖》。这是一部丛帖,共32卷,是以内府所藏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编选而成,因内有乾隆特别喜爱、私藏在养心殿三希堂内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之宝,故取此名。又《墨妙轩法帖》4卷,为《三希堂法帖》之续。《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是乾隆依所谓宋太宗赐毕士安本为底本,重定次第,旁列释文、末附考定而重刻的,独异于其他刻本。 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如卞永誉的《式古堂法帖》,是卞氏从其家藏的魏晋至宋、元历代名家书迹中鉴选的,共10卷。卞氏精于鉴赏,家藏甚富,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不仅选帖精良,又是当时名手黄元[钅(左)宏(右)]双勾、刘光旸镌刻,在当时所刻法帖中,堪称一流。《秋碧堂法帖》为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收藏家梁清标以家藏墨迹选集而成,自晋至元编为8册,皆为名家作品。梁氏为清初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所藏法书极精,摹刻亦极为精善。帖末成而梁氏先逝,后被金德英发现,洗拓行世。《翰香馆帖》为明末清初刻帖名手刘光旸自选自刻的,精湛之致可想而知,汇集魏晋至时代各朝名家书法,编为10卷。集个人书法刻成的帖有《拟山园帖》,专收王铎墨迹。《太原段帖》以傅山墨迹刻成。王铎、傅山是清初的代表书家,知名度很高。 清代中后期,刻帖之风更为盛行,曲阜孔继涑刻有《玉虹鉴真》13卷、《玉虹鉴真续帖》13卷、《玉虹楼帖》12卷、《谷园摹古法帖》20卷、《国朝名人法帖》12卷等。其孙孔广[产兼(兼在产底下,半包围结构)]荟萃孔氏所刻各帖共有101卷,名为《孔氏百一帖》。嘉庆间金匮(今江苏无锡市)钱泳,以工书著称,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据《履园丛话》记载,最著名的有《经训堂帖》、《怡晋斋法帖》、《清爱堂帖》、《惟清斋帖》、《写经堂帖》、《秦邮帖》、《问经堂帖》、《吴兴帖》等20余部。金石学家吴荣光的《筠清馆帖》、《岳麓书院帖》、鲍[氵敕]芳的《安素轩帖》、叶梦龙的《友石斋帖》、叶应阳《耕霞溪馆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法帖。 道光以后,潘仕成的《海山仙馆帖》、潘正炜的《听[马风]楼集帖》、伍葆恒的《南雪斋藏真帖》和光绪间孔广陶的《岳雪楼鉴真帖》、陆心源的《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等,都是比较流行的法帖。总之,清代刻帖之风极盛,种类和数量之多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民国间的《壮陶阁帖》和《蕴真堂帖》是摹刻最晚的两部帖。前者为裴景福鉴定,张松亭、唐仁斋、陶听泉摹勒;后者为冯恕撰集,郭希安镌刻。此后虽有编集法帖者,但已不是刻石传拓,只是影印制成,已不属石刻范围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