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书法刻帖的起源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19
核心提示:(一)刻帖的前奏复制古人墨迹的方法   有关帖的最早记载,见于《前汉书陈遵传》。其传称他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
(一)刻帖的前奏——复制古人墨迹的方法   有关帖的最早记载,见于《前汉书·陈遵传》。其传称他“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是有关帖的最早记载。至于陈遵其人,他为王莽时期有名的书家。   刻帖未发明之前,要使古人手迹广以流传,就需复制。复制古人墨迹有四种方法:一是临摹;二是双钩廓填;三是用硬黄纸钩摹;四是用响拓。直到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刻帖。   (二)刻帖渊源   帖是石刻中的一大类,亦有用木刻成,一般多用梨木,但木刻毕竟为数很少。如宋《淳化阁帖》,每册末尾在年月下刻某日“摹勒上石”。可是,自宋以来,每当人们谈起《阁帖》,总认为此帖刻于枣木板,故后刻《淳化阁帖》时,往往在裂痕上刻有银锭痕迹(图106),以附会其说。由于帖不像碑那样,建立在路旁显见处,供人观赏阅读;而一般都置之室内或镶于墙壁间,除供人们观赏外,又供人传拓,为了使更多的人临摹和欣赏书法艺术,所以只要帖摹刻完毕,就有拓本。一般称当时的拓本为初拓本。倘拓工精,用纸、墨好,那其拓本可以说神完气足,下真迹一等,视为珍品而陪加收藏。   帖为横石,每块大致高尺许,宽二至三尺,其内容多为帝王、名臣与文人所书诗词、歌赋、书札等,以墨拓之,装裱成册,供人欣赏与临摹。   作为研习书法用的刻帖,到底始于何时,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单帖而言,相传《乐毅论》小楷是石本,为东晋王羲之亲自书刻。隋时释智永曾摹刻《兰亭》,唐太宗酷嗜《兰亭序》,他见拓本而求索其真迹,因而有着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又王羲之著名的草书《十七帖》,唐时曾模勒上石。就丛帖(套帖)而言,前人皆以为南唐开始,如所谓《升元帖》、《保大帖》,但这仅见于著录,未存原石与原拓。但一般认为刻帖(或成套帖)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所刻的《澄清堂帖》。《澄清堂帖》发现于明,董其昌、孙承泽等称为南唐刻帖,从此,为各收藏家与专家学者们所赞赏与争购,轰动数百年,誉为“帖祖”。殊不知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澄清堂帖》卷十一的发现,董其昌的欺人伎俩说为南唐所刻,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澄清堂帖》卷十一,此丛帖卷首一帖篆书,为宋文勋临摹秦《琅琊台刻石》,后有苏轼跋(图107),其后为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苏轼书《到黄州谢表》、苏轼小正书《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跋。更重要的在章草《急就章》后,有南宋张栻、陈骙等十人跋语及观款。启功先生在《兰亭的迷信应当破除》一文中有力地指出:“《澄清堂帖》中不但刻有宋“讳”的缺笔,而且第十一卷中还刻有苏轼以下直至南宋许多人的字迹,那董其昌的欺人伎俩,也就可以不攻自破了。今天我们更没有信‘祖刻’的必要了。”所以,就《澄清堂帖》而论,以其卷十一,南宋人跋考之,已然证明是南宋所刻。现所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所刻的《淳化阁帖》,使我们确信固应以宋《淳化阁帖》为创始。   帖,从狭义上讲,名家写的诗文、信札、帛书等墨迹手书称为帖。从广义上讲,凡供习字者作为范本的拓本或影印本,统称为帖,或字帖。法帖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单帖和丛帖(也称汇帖、套帖)丛帖有集刻诸家和集刻一家之别。   单帖,是将某一人的诗文或信札所刻成的帖,称单帖。丛帖,即集刻一家的诸帖或两人以上的名家多种古今名帖汇为一帙者,称谓“丛帖”、亦称“汇刻丛帖”、“套帖”。丛帖鼻帖,当推《淳化阁帖》。自此之后丛帖甚多,已知者有三百五十余种。可是容庚先生著的《丛帖目》,录有286种。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