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后蜀《孟子》石经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1
核心提示:后蜀《孟子》石经(孟蜀石经)的镌刻,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盛举,可谓工程浩大,规模空前。它是我国历代刻石经中首次有注文,并
后蜀《孟子》石经(孟蜀石经)的镌刻,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盛举,可谓工程浩大,规模空前。它是我国历代刻石经中首次有注文,并首次将《孟子》刻入,形成一套完整的“十三经”的石刻经书。   历代所刻石经共7种:[东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孟蜀石经)、[北宋]“嘉右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代“乾隆石经”。除唐代石经(今存西安)和清代石经(今存北京)尚基本完好外,其他石经则仅有极少量的残石出土和小部分拓本传世。   蜀石经的镌刻肇始于后蜀广政初年(公元938年),由宰相毋昭裔主其事,精选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模丹上石,继由名匠镌刻。   大致在[后蜀]时期。完成了《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及《三礼》。《左传》在[后蜀]时未刻完,至宋代时补齐。《谷梁传》与《公羊传》则由成都府尹田况等人补刻,至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竣工。又因《孟子》在[北宋]中叶被立于学官,上升为“经”,故在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蜀帅席贡等人镌石。至此,蜀刻“十三经”全部毕工,总计历时187年,“石逾千数”。原置于[后蜀]的太学、宋代的府学(即今天成都石室中学)内,专设石经堂。昔人称“孟蜀石经”或“广政石经”,指其镌刻时代;又习称“蜀石经”,则是指在蜀地刻成。   历代石经皆无注文,唯蜀石经有注,经注并行,相映生辉,这是蜀石经最显著的特点。而蜀石经严谨的体列和峻整的书法,则是其另一大特点,前人早有定评。清代何绍基曾以“专精”二字称之,洵非虚美。   蜀石经镌成于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及大兴之初,其所存古、善本及在校勘学上的价值可谓大矣。宋代学者曾将蜀石经与当时的通行本相校勘,谓两者“传注不同者尤多,不可胜记”,仅石经《周礼》便是“不同者至千数”。清代杨守敬曾作过如此评价:“蜀石经经注并刻,宏工巨制,可谓空前绝后”。   杨氏的赞美并不过分,试想:“十三经”的正文就有64万多字,若加上注文,字数更在一倍以上。要将这一百余万字一丝不苟地全部写刻上石,何其艰辛难能!即便在今天,也不能不说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何况在千年之前。   然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基本上未能保存下来,一般认为蜀石经毁于宋代、[元代]之季的战火之中。所存者,仅有少量由历代皇室流传下的北宋拓本,包括《周礼》、《三传》和《毛诗》残卷,现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值得庆幸的是,1938年底,在成都老南门城垣出土了十来块蜀石经的残石,包括《周易》、《毛诗》、《仪礼》、《尚书》以及[南宋]晁公武等人所附刻的《古文尚书》等。现在部分珍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重庆市博物馆各藏一块。可谓硕果仅存,虽为凤毛麟角,亦弥足珍贵了。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