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山东石刻书法艺术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14
核心提示:中国文字从象形字至今已演绎了数千年,仅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形态,寿字眉字也逾百种写法,异常丰富。自从成熟的文字正式出现之后
中国文字从象形字至今已演绎了数千年,仅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形态,“寿”字“眉”字也逾百种写法,异常丰富。自从成熟的文字正式出现之后,书法艺术便在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上,闪耀著夺目的光辉,更以其独特无二的迷人魅力,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书写著灿烂的歷史篇章。而山东省内的眾多著名书法景点更是惹得游人接踵而至。世人之所以络绎至山东观摹书法艺术,应该说是与中国书圣王羲之有重要关係,但是著名而丰富的泰山石刻、“三孔”碑碣、莱州云峰山摩崖刻石、也同样具有著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观泰山石刻之瑰丽   泰山身兼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產称号,其雄伟与壮丽早已為世人所仰慕。而泰山被关注的除了它的自然风光外,当然还有它那浑厚的文化底蕴。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泰山应该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而泰山石刻可以说是这部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作為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收藏”了眾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歷代帝王至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人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腾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当数眾名山之最了。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自秦汉至今上下几千年,各朝歷代皆有珍碣名刻。若溯前世,《庄子》曾云:“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1800餘处。”有意思的是,及至今日,泰山石刻现存恰恰又是1800餘处,其中碑碣800餘块,摩崖石刻1000餘处,大体分佈為岱庙157块,岱麓4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餘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餘处,神通寺100餘处。   泰山石刻主要為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五大类别,大部為自然石刻。而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著,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黎民之语。其形式则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之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獷片石之刻,实令游人感叹万分。   泰山石刻把泰山装点得更加庄严而典雅,无愧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这当然是它荣為五岳之尊、世界文化遗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览曲阜碑碣之壮观   从泰安沿高速公路南行约60公里,便是著名的东方圣城——曲阜。曲阜虽小而名气甚大,这当然是与先圣孔子有关。多少年来,孔府、孔庙、孔林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令人讚叹。此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三孔”裏纳藏著的丰富而壮观的碑碣。   在曲阜保存的大量碑碣石刻中,仅孔庙就有1000余块,孔林4000餘块,孔府100餘块。从时代上看,西汉、东汉、晋魏、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代代均有。而字体上则是篆、隶、楷、行、草体体皆备。从内容上看,不仅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之,文化、地震、风灾旱灾也无不记述,确实可以称之為研究中国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发展和歷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曲阜碑刻以汉魏北朝石刻最為著名,仅汉代碑刻就有23块,是中国保存汉碑最多的地方。1978年,金人将汉魏北朝石碑大部分移入孔庙东侧,且以时代為序排列,琳琅满目。   此外还有“五凤刻石”、“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猛龙碑”、“玉虹楼法帖”、“汉画像石刻”等等,使“三孔”既显得神圣无比,又光彩夺世。   领云峰摩崖之风彩   云峰山,又称文峰山,位於山东省莱州市南7.5公里处,因其主峰两侧各有一峰,且三峰并峙,东西横卧,宛如笔架,故又名笔架山。   云峰山因有北朝(西元386年至581年)刻石而驰名中外。该山之上共有大小刻石30餘处,其中北朝刻石就有23处,餘為宋朝10处,明、清各2处。巔空叠架,姿态各异,由山腰攀坡至山顶,从而构成了云峰山的天然碑林。   云峰山刻石中最负成名的当数《郑文公下碑》了。此為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在任光州(现莱州)刺史时,于北魏永平四年(西元511年)所书,距今已有1490多年的歷史。其碑高3米,宽4米余,全碑1236字,刻工精巧,字跡清晰,世所罕见。   由《郑文公下碑》十阶南上,便是郑道昭描述与挚友论经讲道的《论经石》刻石。摩崖高达5米,比《郑文公下碑》字大两倍。书法家运用大起大落的笔法,纵情挥洒,逸气纵横,形成了爽朗明快、洗练大方、瀟洒自如的豪放气势。   而登上“虎头岩”,穿过“神泉洞”,面北而矗的石壁则是郑道昭的五言诗《观海童诗》刻石。整个诗文,字大如掌,文笔雄健,令人讚叹不已。   再由《观海童诗》刻石上行,歷代刻石连绵不断,悬掛在半空绝壁上的《欲界清都》四个楷书大字,為明朝末年郢都李宗仪所书。其笔调流畅,险劲峻拔,结构严谨,令人望而有敬,尤其诸多日本书道学者更是对其推崇备至。   赏书圣羲之之风范   耳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立即就会让人忆起书圣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中国的书法,儘管在王羲之之后不断被世人宏扬发展著,但作為书圣的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永远都有他所独有不移的位置。   王羲之博採眾长,精研体势,一生不绝地探索书法真諦。其草书多取法张芝,而楷书又得力於鐘繇,但他没有作简单的摹拟,而是增损古法,融匯古今,加以变化发展,一变汉魏朴质端庄书风,创造出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形成清朗俊逸、独特新颖的风格,以致开一代风气,光耀千秋。   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為世人所爱,声名高著。但随著岁月剥蚀,其传世墨蹟却寥寥无几,至宋则荡然无存,而其摹本拓本传世却甚多。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仅王羲之碑贴拓本就有465种之多,而其最令世人难以忘却的作品便是《兰亭序》了,其文仅324字,却通篇俊秀飘逸,字势纵横,变幻无穷,如有神助,文中的20多个“之”字都变幻万千无一相同,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   在山东省临沂市至今仍保存其遗跡王羲之故居,位於临沂洗砚池街,有洗砚池。池内有清潭一泓,碧波明澈荡漾,传说為当年王羲之学书时泽笔洗砚的地方。在洗砚池附近,建有“右军祠”、五贤祠、万善庵等,林宫梵宇苍松翠柏,每当夕阳西下暮靄朦朧,古池浴於暗淡之中,惟有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西山墙上,被夕辉映照,红光熠耀,临沂八景之一的“普照夕阳”即指此而言。   品铁山、岗山摩崖之神韵   铁山摩崖刻经地处山东邹城铁山之阳,是北周时期著名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其书法艺术隶楷相间、端庄古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刻经南北纵66.2米,东西横16.4米,总面积1037平方米。刻经正上方阴刻巨龙、云气、佛光,下有双龟对踞的图案。中部為佛教《大集经?海慧穿菩提品》,右侧為《石颂》跋语,下部為《提名》。现存佛经17行,795字,(原944字),字径60釐米,其场面博大,气势恢宏。佛经书法结体以隶為主,参以楷法。开张险峻,宽阔空灵,创造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石颂》在刻经西部,12行,字径22釐米,现存476字。姘体文。内容记录了铁山刻经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经主、刻经年月及对书法艺术的评价。其中:精跨(王)羲(韦)诞、妙越(张伯)英(鐘)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是对佛经书法的高度评价。《提名》部分原有10行,现存6行45字,内容记载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第六行有“东岭僧安道一署经”,这对研究邹城乃至山东北朝时期刻经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铁山刻经公佈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岗山位於邹城市北郊一公里处的铁山之北,两山仅一涧之隔。刻经分佈在山阴兰花沟内,这裏山势嶙峋,巨石相叠,松槐掩映,景色幽深。刻经顺东西向兰花沟西侧,以中部俗你“鸡嘴石”的岩石為中心,散刻在30餘块花岗岩石壁上。这些岩石,有的大如屋,有的高如台,有的象虎豹蹲踞山巔,有的似牛马渴饮於涧穀,或疏或密,蔚為壮观。有关岗山刻经的发现、著录与显世,基本上同於铁山刻经。岗山摩崖刻经依其内容可分為《题名》、《佛说观无量寿经》、小字《入楞伽经》和散刻大字《入楞伽经》四部分。   《题名》,在鸡嘴石的北侧,8行,行2—7字,共49字,字径在10-19釐米之间,五行下六行上刻经主题名。东侧刻一小石佛像,跏趺端座於半圆形佛龕内,佛像右侧刻“石经”二字,佛像下部刻有“释伽文佛”、“弥勒尊佛”、“阿弥陀佛”三佛号,并有“大象二年七月三日”刻经的年代。《题名》用笔方圆兼备,楷书意味浓厚,是岗山刻经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佛说观无量寿经》,刻於岗山鸡嘴石基座的东、南两面。正面向东,刻经文10行,侧面向南刻经文5行,两面共刻177字,字径15釐米。刻字排列整齐匀称,南面经语紧接东面刻经。字体以楷為主,兼有隶意,朴实丰茂,神韵飞动。   小字《入楞伽经》,刻在鸡嘴石南约40米的摩崖石壁上,北向,分前后两段,前段经文4行,行13字,后段7行,行8字,两段共108字,字径20釐米。第4行一字被凿毁。刻字以楷书為主,间有隶意,鐫刻精细、完整。   散刻大字《入楞伽经》,散刻於从山下到山上32处岩石或山崖石壁上。刻在崖壁上的经文排列整齐,有清晰界格,字径一般40釐米左右。已释读联缀出128字,经文首尾相接,尚缺27字有待查找。字体楷隶相间,笔锋外露,奇譎瑰丽,气势雄厚。刻经内容描绘了佛国净土的景况,并讚颂了岗山优雅舒美的自然环境。   1988年,岗山摩崖刻经被公佈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