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石北面上百米,就是圣经山之颠。山顶上,两块笔直的巨石分列东西。东面的一块状如新月,故谓之“月芽石”。石长近17米,高6米,最厚处3米许。其阳面平平坦坦,光光洁洁,犹竖立褐色纸板。《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就阴刻其上,多达146竖行,刻字为颜体楷书,略带魏风,字迹大小匀称,每字径约10厘米,隽永超脱,似行云流水。 《太上老子道德经》正文全刻于“月芽石”上,不挤不余。而刻石落款却别有创意,单独刻放于西面那块石上。是有意留下悬念而不肯着力,还是岁月无情加紧风化侵蚀?反正落款一片模糊不清,全然辩不出个眉目,以至成为世代人们破译不了的密码。 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而欣赏过石刻的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度罢了。看那石刻字迹,简直是一气呵成,绝非诸真人合作而断续刻成的。看来,此石刻也沿袭了老子和道家神神秘秘的本色。老子和孔子是同时期的思想家。年轻时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如今的图书馆、博物馆馆长之类的官儿。得益于这份职业,他潜心研读典籍,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体系,自成一家。孔子对老子非常敬佩,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目睹周朝日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极力挽留曰:“吾尤喜观道求,汝将隐居,请为吾书”。老子在此留下了传世之作《道德经》上、下卷。书毕,老子不知去向,后人们方知“天上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子道德经》刻于圣经山之巅“月芽石”上,落款于另一石又莫辩,其侧阴刻的“圣经山”三个大字刚劲浑厚,有熠熠生辉之象。山名也由此而来。置身刻石下,无不心旌摇动,浮想联翩。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举世罕见,早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中国旅游大全》。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