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由帖入碑的萧迁书法(作者:孙 洵)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9
核心提示:历史上的法帖,常常有好多种称谓。稍不留神,就会误以为是两本不同的法帖。前年初冬,我有幸在朋友处读到近代书家萧迁27岁时所临
历史上的法帖,常常有好多种称谓。稍不留神,就会误以为是两本不同的法帖。前年初冬,我有幸在朋友处读到近代书家萧迁27岁时所临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不禁肃然起敬。观后,觉得此作所临的即为《同州圣教序并记》,当时友人反驳,认为不是同一个帖,我也未敢贸然坚持。归宁后,速查相关文献,还的确是同一个帖本。 《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永徽四年(653年)10月镌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正书,共21行,每行42字。《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永徽四年(653年)12月镌刻,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正书,共20行,每行40字。石分别在陕西西安慈恩寺与大雁塔下。“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梵文Tripitaka的音译。“藏”原指收藏的筐箧。共分为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摩藏,也就是经、律(戒律)、论(论述)或注解。由此,佛学史上对通晓“三藏”的僧人,都尊称为三藏法师。《同州圣教序并记》,楷书,共29行,每行48字。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褚遂良书。唐龙朔三年(663年)6月刻立。原石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民国时,于右任移至西安未果,1974年移置西安碑林。此碑是否为褚遂良所书,历来争议很大。清代金石学家孙弄泽评曰:“《同州》饶骨,《雁塔》饶韵,如出两手。《同州》尤有坠石惊雷之势。”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同州》意在矜严,例以《孟法师》则失之于峻。”两家各有视角与见地。 27岁正是人生意气风发的时期,细看萧迁此作,下笔应规入矩,深得原帖的凛然风骨。说明了萧迁在临此帖前认真读了原帖,从结字、用笔到章法,做到了“知己知彼”的地步。这种意在笔先的细看,叫“谋篇”,只有先谋好篇,临习或创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胡小石(李瑞清弟子)先生曾说过:“碑也可写,帖也可写;碑帖兼写,甚至碑帖还可以交融”,萧氏下笔隽利圆劲、结字疏朗、心态静寂,在书写中表现得很谨慎,绝去粗犷、野俗一路的作书习气,认真说来,其气势略逊。同时可看出萧迁的书法审美取向主体上还是温润俊雅的。其实,在书法创作中,心态、环境、功力这些重要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书法创作的最终结果。萧迁此件临作,即系明证。 萧迁(1875~1924年),字啸青,号弦斋,别号兰道人。光绪诸生,祖籍湖南衡阳,毕业于南路优级师范,终身从事教育。他的书法,在厚实稳健的帖学基础上,深入北碑神髓,以北魏、东魏、北齐碑刻墓志为楷模。此种书法取向,一是受清乾嘉以来帖学式微的影响,更与其业师曾熙的熏染分不开。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