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小篆开始习篆的,其间涉猎秦小篆和清人篆书。临习小篆可以锤炼线条的质量,锻炼腕力,规范笔性,这是习篆的一个重要基础。由于小篆结体较固定,具有装饰之美,但在书法艺术水准上,很难有突破,写多了容易沾染习气。写大篆,掌握笔法是关键。由小篆过渡到大篆,要顺乎自然。无论是《墙盘》、《毛公鼎》等浑穆沉雄一路的大篆,还是《散氏盘》等开张雄肆一路的大篆,我都尝试过。写象结体很容易,但写出神采需要依赖笔法。我写金文,发挥毛笔的特性,注重书写性,不盲目追求铸造痕迹,给自己定了一个“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方向。实践中,借用小篆的笔法写金文,作品呈现出严谨凝练的气象。我写大篆,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笔厚重果断,强调提按变化。 写简帛书贵在取舍和提炼。在学习小篆和大篆后,我关注到了战国金文,取其简约高古,同时也关注到了黄宾虹,取其用笔、用墨上的生动变化。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包山楚简》的资料时,我被这种金文时代手写体的鲜活灵动和神秘意象所折服。写简帛书,取形易,取神难。当下书坛,写简书有“跟风跑”的趋向,徒摹其形,以怪异为美,不可盲从。写楚简帛书,应有取舍和提炼,离不开金文的支撑,我以金文为里,简帛书为表,于是书作形成当下的面目。 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差异。金文气息内敛,线条短粗、厚重圆浑;简帛书笔调轻松散漫,不拘成法,一任自然。一种是铸造的,一种是书写的,形成鲜明对比。金文是源,简帛书是流。其二,融会变通。写简帛书不可全盘照搬。我取《包山楚简》的秀逸洒脱、《郭店楚简》的流畅生动、《***库帛书》的圆润婉劲,旁参《战国纵横家》的雄毅刚劲,在理解和领悟中展现楚简的质朴和浪漫。由于简帛书原物字形很小,临习时要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放大,需要调整笔法。其三,将金文笔法融入简帛书。如果说经典的金文具有阳刚之美的话,那么手写的楚简帛书就体现了篆书的阴柔之美。如果一味追求阴柔,笔下必然单薄,缺少生气。金文笔法中正浑厚、力透纸背,可以克服简帛书尖、薄、滑、流的弊端,书写时既保持了鲜活生动又不流滑。用金文的笔法写简帛书,虽然表面有简书的味道,但骨子里仍是厚重的底蕴。其四,文字取法避繁就简。简帛书字形繁复,有很多字与金文和小篆相差悬殊,十分生僻,有的接近隶书。我摒弃过于生僻和隶化的简帛字,必要时适当采用假借和异体字,遇到篆书没有的字,在不违背古文字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合理造字,但很谨慎,不是盲目杜撰。写篆书对其他书体大有裨益,特别是大篆对其他书体的创作具有潜移默化的辅助功效。由于兼及篆刻创作,主张印从书出,我的印章自然就带有篆书味道;反过来,篆书也有金石气息和肯定果断的力感。写草书也与篆书笔法相互影响和补益,这是书体之间互相“通悟”的结果。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