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论 » 正文

书法艺术风格漫谈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家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23
核心提示:其实学书的过程也就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关键是你能否最终象庄子所说的化蝶而出。不然你就是书匠或书奴,不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书
其实学书的过程也就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关键是你能否最终象庄子所说的化蝶而出。不然你就是书匠或书奴,不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书法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开始学书法就先从执笔、点划等等入手,直至用笔用墨都是自我在加载一道道的枷锁,迫使我们墨守成规。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试想在这种氛围下,人的本来的创造意识及联想行为都被无情的扼杀了。每个搞书法的都知道书法是造型艺术,那么在那种临帖、背帖的学习模式话的情景下,怎样才能化蝶而出呢? 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性的创意,我让一个不足五岁的幼儿,在一张四尺的整张宣纸上任他尽情的涂抹。我在他面前放了一本《曹全碑》,还有五六支蘸有各种颜色的毛笔。大约一个小时,整张宣纸都被他“写”满了,当然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总之琳琅满目,一片生机。后来我把它挂在墙上给成年学生上课,同学们仿佛豁然明白了书法艺术的内涵,说三道四的都有。最后我总结道:挥写性情――是书家以书法作为载体,抒发情感;而性情挥写――象这个幼儿的“涂鸦”之作,他没有任何的束缚、索求,真正做到了我写我心。真可谓“天真烂漫是我师”。 以上所述似乎与风格的问题沾不上边,其实不然。 本文旨在漫谈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风格本身。风格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有些是悲壮的路途。艺术风格直白的讲,就是艺术家所积淀的美学价值观的具体再现。 风格一词的解释应为;风度、品格。笔者以为风度也好、品格也罢,都不能完全以人本身的价值来衡量。字如其人之说,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化的,是相对而言的。 之所以说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是悲壮的,就因为这是一个蜕化的过程,真可谓脱胎换骨。这实际上又说到了人自身的价值。最可敬的是不断的否定自我,这是需要勇气的,所以便有些悲壮。 书法艺术的风格的形成,真可谓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因为其有许多因素是意识上的东西,再者书法艺术本身就是抽象艺术。所以说要意会,要用心去揣摩、领会、感悟。因为每个书家的作品无论是在时间、环境、心情、思维、学识上都不尽相同,作品的形式、内涵肯定会有所区别。试想用写“兰亭”的心境去写“祭侄文稿”,肯定会贻笑大方的。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的风格的形成是个十分复杂而又深奥的问题。 笔者以为风格的形成重在如何继承传统上,学习书法的途径大家都知道,关键是你如何去走这段路程。宛如一本文学名著大家都读过,但是最终所获得的教益却各不相同。这就是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学识与修养的差异。问题是你用什么心境去读,凭你自身的学识又能读透多少、读懂多少。仿佛下象棋,有人能看三五步,有人则看得更远。这怎么能同日而语呢?所以说理念关乎重要。 在西方的美学书论中,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似乎也解释不清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以启迪和借鉴。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的导言中这样写道;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嗅到一些关乎风格的气息。 沃尔夫林首先肯定了个人素养的重要性,个人素养的形成就是在平常的学习与实践中的轨迹的具体体现。具体到你读什么书,怎么读,拜师学,怎么学,老师怎么教等等,都会在心底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一旦成熟便脱颖而出,这便是风格形成的重要要素。 其次是时代所赋有的使命感,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也是不争之实。问题是你如何适应时代、把握时代之命脉。当今的文人墨客只能对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之兰亭作为一种憧憬和追求罢了。那么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不急不躁地,不急功近利地,那就要看你的个人素养了。其实,个人素养也好、时代、民族也罢,三者是相互渗透、辅佐的,是复合型的。 说到民族这个问题,在此会谈的多些。因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所承载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文字的起始不必赘言。“易”应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后来又有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得以升华。古时的哲学之所以叫“和”是有道理的,“和”有调谐之意,也就是调谐矛与盾的关系。当然那时应是朴素哲学,是唯心史观。继尔就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之状。 先贤们是聪慧的,他们把三者微妙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三教中或多或少地都能看到对方的一些影子。也就是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中华魂。 综上所述,我们对风格;书法艺术的风格似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麽结合沃尔夫林所论述的,我们便有了进一步的明确风格的实际意义。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太博大精深了。还有意境、意象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秘。书法艺术的神秘感以及没有也不会有衡量书法艺术优劣的尺子,书法艺术之魅力正在于此吧。 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会对书法艺术风格的认知更为茫然,实际上读者已经对书法艺术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现在你已经在思考,并且在努力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从初悟到渐悟的过渡阶段,是苦恼的、徘徊的阶段。就如母亲在分娩儿女时的那一刻,也就是作茧自缚到化蝶的那一刻,是新生命的诞生,是脱胎换骨啊。 至此,本文所漫谈的书法艺术风格似乎要画句号了,然而本文远远不能详细地、全面地阐述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或确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作一楔子罢了。 来源:网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