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最近的研究成果为博士论文《晚清帖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与《中国书法家全集 高凤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目前进行包括近代书法史与20世纪画家书法的相关问题研究。 《晚清帖学研究》是曹建过去几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作者从晚清帖学史源的开掘入手,通过文献与图像双证、考据与阐释结合的方法,就晚清嘉、道之际至宣统三年100年左右的帖学进行研究。曹建认为,在晚清碑学大兴的同时,帖学并没有消亡,书法史研究中忽略晚清帖学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 该书上篇为帖学经典与晚清帖学观念研究,从晚清关于帖学经典作品与经典书家的讨论入手,探讨帖学经典的“经典性”在晚清的变化特征。曹建认为,无论是关于帖学经典作品的品评,还是帖学经典书家的讨论、帖学创作,晚清帖学都反映出传统帖学观念与逐步介入的碑学意识并行发展的特点。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晚清历史上对帖学经典作品《淳化阁帖》的评价有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条为推崇《阁帖》者,从李兆洛、英和、张鑑、包世臣、吴德旋到郭尚先、吴荣光、杨守敬、祁隽藻再到章太炎。另外一条线索,从梁巘、翁方纲到何绍基、蒲华、李瑞清等,可说是碑学意识逐渐强化的帖学观。两者的并行是晚清帖学的一大特征。 其二,对于《兰亭序》的品评也是两条线索并行。一条线索是传统帖学观念的承继,代表为王宗炎、英和、翁方纲、成亲王、吴荣光、郭尚先、鲁一同、钱泰吉、蒋光煦、吴云甚至沈曾植等。另一条线索以碑法观念逐渐异化《兰亭》与王羲之书法,阮元、何绍基、李文田为其代表。 其三,对于历代帖学经典书家的评价也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有着从郭尚先到何绍基、康有为,其间有着经典的泛化过程,从二王经典扩大到唐碑及其以外的“穷乡儿女造像”,碑学的逐步介入极为明显。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于王羲之的批评,从郭尚先到何绍基、康有为,碑学介入的痕迹也是非常明显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大众书法圈,颜体、赵体与欧体始终贯穿晚清,柳盛于咸、同,而苏体极于光、宣。 其四,就书法创作而言,也是传统帖学的承继与碑派的逐步介入复线并行。传统帖学风格的代表书家,从成亲王、铁保、英和、郭尚先、吴荣光、林则徐到同治中兴名臣如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王柏兴、左宗棠等再到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杨守敬等;许多以碑派风格著称的书家也有相当多的帖学创作,如阮元、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等尺牍书法仍然为典型的帖学,而蒲华、郑孝胥、李瑞清等以碑派笔法介入帖学,沈曾植则直接以章草著称,康有为晚年也自称碑帖结合。 可以说,传统帖学审美观念与逐渐介入的碑学意识复线并行,是晚清帖学的特征。 下篇为晚清刻帖研究。笔者就刻帖的地域性、帖学书家书迹的刊刻等进行梳理,突出晚清刻帖盛行的时代特征,指出晚清刻帖的兴盛是帖学发展的有力证据。 曹建认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来的所谓“碑学笼罩”说与晚清书法史的真实相去甚远。学术与政治一体化的思维传统所导致的学术政治化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风行天下的原因,而政治化的学术正是其远离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其结论远离历史真实的缘由。以康有为之是非为是非而不断强化的晚清“碑学笼罩”说所陷入的思维困境应该得以解脱与纠正,其不顾历史事实的歪曲应该予以澄清。追本溯源,当代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晚清找到答案,许多书法现象都可以清理出其历史发展脉络。 (曹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