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收藏 » 正文

揭开收藏市场有价无市谜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5

“有价无市”,在中文传统字面上理解带着“贬义”,意为价格高昂但其实没人喝彩。在收藏品市场中,除了大量跟风的当代艺术品可能是对“有价无市”的真正诠释,很多真正的古董、大师精品,虽然具有稀缺性、其价值也已经过历史、文化体系的认可,但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处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这些文物的处境让人唏嘘,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无市”原因一探究竟的好奇。

  国内青铜市场长期低迷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只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是被全世界一致认可的,在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中几乎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青铜器在国际上的地位。然而,青铜器国内市场交易长期萧条,从国内的拍卖数据看,青铜器拍卖行情很不稳定。去年,国内青铜器拍卖接近八成流拍。嘉德秋季铜镜专场拍卖中,压轴的7件青铜器,现场拍卖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只有第一件拍品战国错金银龙纹带钩以超过估价的9000元人民币成交,2件以最低估价一手举牌成交,4件流拍。嘉德秋拍是去年最后一场青铜方面的专场拍卖会,因此备受青铜藏家的关注,但拍卖结果却是铜镜成交价格集中在估价上下落槌,而青铜器更遭冷遇。

  文物专家赵榆说,在解放前的文物排行榜上,青铜器可一直是稳居榜首,玉器、绘画作品、书法、瓷器都是排在其后的。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从技术角度讲,当时的先民制造出青铜器的意义不啻于新中国制造出原子弹。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从收藏市场角度讲,西周时就重视前朝的青铜遗物,以后历代无不以能收到前朝铜器为荣,至民国已有关于青铜器方面的著作几十种和一大批研究学者和收藏家,当时一件周代铜鼎可换一座四合院。民国时期的北京琉璃厂,不少古董商是靠倒腾青铜器发了大财。

  但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发达的港台地区审美影响,官窑瓷器等门类价格攀升极快,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青铜器反而被冷落了。由于青铜器年代久远,在民间,能玩青铜器的藏家,一般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这就给今天的藏家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同时,由于历代仿品众多,鉴别古代青铜器的难度比鉴别明清官窑瓷器要大很多,这也限制了很多人的兴趣。

  中国青铜研究会副秘书长玄鹰表示,青铜器市场低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每年虽然有少量符合国家标准的青铜器进行拍卖,但是,青铜器有自己的身份制约,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制约下,中国青铜器市场的发展缓慢、国内上拍的青铜器档次低、价格低、数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这样的买卖关系约束着国内很多买家的心理,致使国内市场交易量长期萧条。赵榆认为,青铜器增值的潜力无疑是最高的,但需要多久能打开国内市场就不得而知了。

  高古玉: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战汉时期以前的玉器更被看做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其文化和精神内涵具有其他藏品不可比拟的特殊性。然而,伴随着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等藏品市场的火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玉却一直坐着冷板凳,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局面。

  赵榆认为,与流传有序的书画不同,古代玉器在传承上存在无法记录的弱点,由于多数玉器不存在可考的著录,往往让藏家在真假辨别上望而却步。1996年翰海秋季拍卖会玉器专场上,红山文化的“太阳神像”和“C形龙钩”两件玉器以高价成交且长久地被爱玉者津津乐道,就是由于其前收藏者是曾任民国时期教育部长的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给了买家一颗传承有序的定心丸.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