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石齐:颇具争议的大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38

      石齐,1939年出生于福建,1963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院(大专),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人物画创作室主任,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主张绘画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其中历经数十年创立了独有的“三象合一”的大视觉画风。中国画、油画、书法皆精,他在国内外举办个展28次;出版画集20多种;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等四个组织颁发的世界和平奖,现有两处“石齐美术馆”正在建设中。


 
颂长城


 
英雄老去心犹壮
 
澜沧江畔

 
飞雪迎春(局部)

  业界常用“引人注目、颇有争议”等词汇来形容石齐。但在记者眼中,他似乎更是一个乐观豁达、坚强隐忍的性情中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好吃好玩、兴趣广泛的“老顽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又好吃又好玩、好购物、好养花养鸟、好听故事、看电影、上街观景察人、好听歌……”也许你很难将名噪一时的“色墨统一的大师”与眼前这位洒脱达观的老人联系起来。但谁又知道,这样至情至真的心境是经历了30年的孤独求索、逆境砥砺磨炼而成,“现代中国画开宗立派大家”的荣誉背后,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楚。这艰难不仅在于早年求学艰辛、半生命运坎坷,更在于其中年成名后,毅然以壮士断腕式的勇气,在画风上另辟蹊径、创新求变,历尽争议而不悔。 
  “30年从艺道路自讨苦吃”
  上个世纪70年代,石齐就以《活到老学到老》、《迎春》、《泼水节》等作品而一举成名,当时的石齐在中国画传统笔墨领域已才具非凡,并得到了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李苦禅、石鲁、黄胄等大师的指点和青睐,甚至那个时代曾被称为“石齐的时代”。有人曾用“线条简练有力、人物硬然有骨,有其师黄胄之拙朴气韵,刘海粟之气势,也有独树的亲近”来评价这些成名作。
  石齐说,一个画家成名之后,天天画自己擅长的东西,会很舒服的。如果石齐沿着大家已经习惯和公认的路子走下去,他必定可以舒舒服服地顶着“大家”的名头安然执笔、坦然作画。然而,这不符合石齐执拗的个性,可能少了争议,但画坛也就少了一位敢于变革的吃螃蟹者,也就少了今天“三象合一”的创新之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石齐一心思变,他感到传统的模式阻碍了他主观感情的表达,他想加强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求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他努力突破传统人物画中人物安排的程式,克服传统笔墨色彩比较单薄的弱点,使画面有洪大感和厚重感。他有一段“独白”:“上世纪70年代末,我的画在中国画坛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但是,我并不因此而满足,我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我想中国画是千年一朵花,但是人们的欣赏观念和欣赏习惯各不相同,仅此一朵花,远远不够,而应有千千万万朵花。中国画的思路太窄,形式太单一。我恨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醒悟得太晚,感到再不能只循着传统的程式亦步亦趋地向前爬行,而必须尽快从中解脱出来。”
  他说,在1980年后的5年中,他几乎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法拆散、改装,从多方面寻找适合自己的新风格。石齐才逐渐明了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摹拟生活的表象,而在于个性和心灵的表现。
  石齐向记者坦言:“搞好中国画的革新,即使到我目前这个阶段,仍然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因为支持者虽然在日渐增加,但反对你的人仍是绝大多数。尤其是刚开始探索时,艺术上还是未知数,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我这30年的经验就是自讨苦吃。因为中国画本身的深厚传统和独一无二,让后来的开拓者辛苦至极,稍微一变革传统,人家就反对。但我以为,艺术的进步不能光靠祖先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成就全世界瞩目,中国的艺术也同样受到关注。外国人虽然知道中国画的存在,但很难理解和认同。作为专业的画家,我的责任之一就是创造认同,那么世界上知道中国画的人就多了。”
  “为了目标,我不吝生死”
  “我这辈子的路非常艰难,半辈子受批评,就因为爱画画老受到遗弃和冷落。中年时,在同行已经认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无比艰难,也无比自讨苦吃。1980年我刻了图章《一画白发》,我想表明,为了坚持自己的道路,即使头发都白了,也在所不惜。因为我是在既定目标之下,不吝生死的人,不论多难,我一定要走到底。”
  回忆起人生和艺术道路,石齐心里很不平静,他说:“我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对我走的道路影响很大,我出生在福建一个贫困农家,贫困到我出生那天祖母捆着棉被把自己烧死,就为了换取孙子的生存。祖父辛苦一辈子在印尼做生意,带着毕生积蓄回到故乡后,被土匪绑架抢走了所有积蓄,3天后就气愤过世。我的父亲因为替邻居打抱不平,被殴打重伤,无钱医治,一星期后去世了。母亲独自养活13口人,但她还每天笑呵呵,母亲的乐观和家庭的坎坷让我从小就形成了独特的性格,我要干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成功失败无所谓,但就是要坚韧不拔。”
  3岁就喜欢画画,这是石齐童年的惟一乐趣,求学时一路坎坷,工作后画画成痴,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搞创作也受到阻碍。上世纪80年代初他搞革新,又受到同行的冷落,几乎没人喜欢他的作品,甚至连老师可能都不喜欢。石齐说:“环境越逼我,我越要坚持。”
  促进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
  上世纪80年代初,石齐提出中国画多面体和绘画艺术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主张,他说:“作品里中国画的元素是必备的,要占据60%,除此外其他可以广泛吸收,西方的、民间的、书法、音乐无所不用。提高中国画品位和档次,文化元素是最关键的。中国画应该是笔墨第一、风格第一、趣味第一、时代性第一。”
  用石齐的话说,西方要么就是画逼真写实的具象作品,要么就是难懂的抽象作品或者是朦胧的印象派,各派别之间互不相容,而他要求融合,要求三象合一,其宽容度超越古今,它将带动更多欣赏者。石齐认为:“西方绘画认可的是具象和抽象,我认为还要加入印象才全面。三象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里,表现技法就丰富了,即便是观者可按照自己的审美自行取舍,喜欢写实、朦胧各种元素的都能在一幅作品中找到所爱,欣赏群自然就扩大了。这是我花了30年的时间奋斗的目标。我的画观众可以参与,人们可以用笔涂抹两笔,或多两根线也没事,说不定无形中增加了新技法。”
  30年的探索和付出,石齐发展出一种半抽象的综合型绘画流派,把多元的艺术表现方法、强烈的色块、墨团和细线,统一在自己独创的绘画语言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形成中国画的新画风,促进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
  石齐充满自信地说,“世界越来越开放,我们中国画搞得好一定会比西方更好,三象合一将来将占据主流。中国艺术家用50年时间研究了西方绘画整个流程和发展,用什么办法,我们了如指掌,非常熟悉。对自己祖先的成就也加以研究,文化也重视,书法也重视,加起来如果搞得好,能比西方差吗”?(作者:李瀛)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行业推广 画廊共赢 美协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设为主页

华夏美术网-华夏美术名家典库统一客户服务热线:15010789166

画家服务邮箱:2386688586@qq.com

(c)2006-2020华夏美术网(art6.vip)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宝箱(0)   
站内信(0)        新对话(0)